首页 法制园地 详情
提前消费需谨慎---校园信贷
来源:本站 {{likeCount}} {{commentCount}} 评论 6/22/2017 11:15:23 AM

2010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一部分电商企业等相继进入消费贷款领域,“次级”类客户逐步成为其布局重点。被银行业“抛弃”的校园信贷市场成为消费金融新玩家的必争之地。

由于大学生群体缺乏固定的收入来源,具有借钱消费的潜力,对于新事物乐于接受,于是分期付款和信贷在校内推广不再是难事。同时,大学生群体被认为是主导未来社会消费的主力军,是银行业重要的潜在客户群体。提前消费、分期付款确实为学生减少了不少眼前的经济压力,但是一旦不能按时还钱,轻则引起银行信用危机,重则牵扯到法律责任。

 

【案例回放】

被校园信贷打乱生活

2016118日开始,某师范学院的大一学生杜某的生活就再没平静过。

那一天,室友小邓向杜某提出帮其在网络贷款平台“名校贷”上以杜某的名义办理贷款1万元左右。

“她说男朋友做生意需要钱,保证这钱以后一定还上。”杜某几乎想都没想,就帮了这个忙。

她带着自己的身份证和学生证跟小邓去办理了“名校贷”的手续,还在工商银行办理了一张银行卡,以后这张卡成为小邓贷款取款的专属卡,卡号和密码杜某全都不知道。

然而,第二天,小邓又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贷款要求,“她说让我再帮她办个‘优分期’。 ”这次小邓给出的理由是“只是借100元出来,马上就能还上,杜某也就没有在意。

但是,让杜某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她的手机收到了一条银行短信,短信显示以其名义办理的那张工行卡有两笔进账,一笔是来自名校贷的1.44万元,另一笔是来自优分期的2900元。

“她说她就是先借出来花着,并再次保证一定还上。”杜某说,但是直到第二个月,优分期平台给自己的手机发来逾期未还的短信,小邓都没有把钱换上。

到此后,杜某又陆续发现了以她的身份更多的贷款,有的是自己根本不知道的。远远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巨大数额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得杜某喘不过气。直到舍友小邓在一次小长假后退学,并且再也联系不上时,杜某才发现自己被骗了,杜某陷入了极大的恐慌。

【案例分析】

最初,杜某只觉得是帮了好朋友一个忙,却没有想到这给她以后的生活带来了大麻烦。除了客观上校园信贷申办的条件放松,审查不严格外,主观上,学生对校园信贷的认识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同样是很重要的原因。

网贷平台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培养理性消费习惯,提高理财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有些借贷平台投机取巧,刻意诱导大学生贷款,不择手段的通过高额利息赚钱,已经越过道德和法律底线。目前,大学校园中部分网贷平台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放贷门槛低,贷款人仅需要提供学生证、身份证照片和个人学籍信息截图,就能完成注册,这种流程虽方便了学生借贷,但也放大了风险。

第二、诱惑式宣传,带有欺骗性,很多网贷的宣传页上打着“零利息零首付字眼”,实际利率却高于市场

第三、网络借贷公司各自为政,没有大数据共享机制,一个学生可以从多个平台借贷,极可能为悲剧埋下伏笔。

越便捷,越便“劫”。杜某碍于同学人情关系等原因,用自己的身份证件替别人办理贷款。这种行为风险很高,因为一旦对方无力还款,剩余的债务就由被代理人独自承担。而且一旦学生贷款还不上,一些网贷平台并不会通过正当途径追款,而是采用给父母、亲友、老师群发短信,在校园里贴大字报,甚至安排人员上门堵截等威胁恐吓的手段向学生催款逼债。

根据青少年维权在线的专家解释,帮助这些已经深陷校园贷款泥潭的大学生维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这些大学生手上并没有什么证据证明那些贷款是非法的。就向杜某这个案例,她手上只有一份来自小邓的保证书,以及一些还款记录和查询记录。维权难度相当大。

【安全有道】

大学生有网贷消费的自由,不等于可以随意任性。基于此,大学生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要提升责任意识、信用意识、理性网贷、理性消费;另一方面也要学会货比三家,仔细辨析各个信贷平台的贷款金额、利息水平、违约赔偿等条款再做选择。同时,学校也应与时俱进,强化校园管理,引导、教育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家长则需要及时和学生沟通,注意学生的言行,防患于未然。


相关评论
发表
暂无相关评论...
{{item.userName}} {{item.dateDescription}}
{{item.likeCount}} 回复
{{item.content}}
{{child.userName}}@{{child.atUserName}} {{child.content}}
{{child.dateDescription}}
{{child.likeCount}}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