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很快就要到了,亲爱的同学们你有关注自己心理健康水平吗?《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青少年日均短视频使用时间超90分钟、大学生近180分钟、成年职业人群近140分钟;而高强度使用短视频与抑郁风险、焦虑风险显著相关。如果你也中招了,那么请来解锁一下《积极心理学》,就有机会帮助我们构建起心理免疫系统,缓解“内卷焦虑”,抵抗社交媒体带来的“比较性无助”。
Q1:积极心理学就是幸福心理学(快乐心理学)吗?
“幸福”的确是积极心理学领域中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主题,甚至有些人听说或了解积极心理学是从鼎鼎大名的《哈佛幸福课》开始的,这门课原本是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哈佛大学开设的一门《积极心理学》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在被引进国内的时候把它翻译成了幸福课,以至于也误导了一部分人认为积极心理学只研究幸福与快乐。
实际上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幸福、满意、希望等一些积极的主观体验,它更关注乐观、善良、感恩、宽恕等很多美好的、有价值的积极人格特质,同时还研究一些积极的社会组织关系,既有个体层面又有群体层面的内容。
Q2:积极心理学是心灵鸡汤吗?
积极心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2000年塞利格曼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联名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才宣告了积极心理学的正式诞生,积极心理学发展到今天仅有20多年的历史。因为年轻,一些不太了解积极心理学的人会简单地把“积极”二字与心灵励志等同起来,误以为积极心理学只是励志的心灵鸡汤、是成功学,还有人直接说积极心理学就是阿Q精神。
其实这都是对积极心理学的常见的误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了解心理学的科学性。积极心理学和绝大多数心理学领域一样,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用实验或调查统计来验证一些结论。积极心理学众多的观点背后都是有实实在在的个案和数据来支撑的。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并不是空喊一些口号来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在正视现实、承认现实的基础上去积极的应对和改变,积极心理学不是一场观赏运动,而是非常强调知行合一的一门学科。
Q3: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是对立的吗?
积极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新思潮,但它与传统心理学并不是对立与替代关系,而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心理学自从1879年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就肩负着三项主要使命:治疗心理疾病;帮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完善;发现并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
然而由于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有很多受到心理创伤的个人和家庭,因此近100年的心理学对于治疗心理疾病具有优先兴趣。心理学的研究重心偏向了心理疾病的评估与治疗,而忽视了另外的两项使命。在“疾病模式”影响下的心理学,逐渐变成了病理心理的“类医学”,以至于让大众误以为心理学只是用来治疗心理疾病的。
积极心理学认为,过去心理学的研究是不够完整的,完整和真实的人类形象是病态和美好并存的。塞利格曼提出治疗不能使人变得积极,要了解零点以上的心理学。传统心理学通过治疗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从-8提升的-2的水平还是不够的,积极心理要做的是要把一个人的心理水平从-2提升到+6。积极心理学既强调预防心理疾病,又强调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可见,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之间是互为补充与完善的。
Q4:积极心理学中学习的都是一些常识性知识吗?
有人认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研究结论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常识,然而,经过科学检验的知识虽然有时也很生活化,但比生活中的概括更加精准,更有说服力。
在常识中很多人都相信“心情好的人更不容易生病”,那么积极的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心理学家用实证研究帮助我们对这些常识有了一些更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如:美国的心理学家谢尔顿•科恩通过《积极情绪与感染疾病实验》中详细的数据证实积极情绪多的人更不容易患感冒或流感。
Q5: 为什么大众更需要学习一点儿积极心理学呢?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研究人的优势与美德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常的人、优秀的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中不仅要关注人的弱点,还要关注人的优势;不仅要致力于修复损伤,还要给人力量,构建积极人生;不仅要关注病人,更要关注一般群体,使生活更美好。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与普通大众的需求才是更加吻合的。
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 如果我们对于人类的心理学真的感兴趣,我们就应该将那些自我实现的人、心理健康的人、成熟的人和基本需求已经满足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他们比那些符合现在心理学研究标准的人更能真实地代表人类。与目前的消极心理学——研究病人或普通人的心理学相比,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完全可以被称为积极心理学(1954)”。
Q6:“习得性无助”与“习得性乐观”又是怎么回事呢?
习得性无助是指在长期的定向刺激或训练作用下形成的对事件的消极应对(如放弃反抗,停止寻求帮助,消极认知固着)。实验证明人和动物都可能患上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认为,个体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并不需要反反复复经历同样的事件来判断该情境是否可控,只要他觉得这件事情是不可控的,就可能产生无助感。同理,乐观也可以习得的。
深入研究发现“习得性无助”与“习得性乐观”与归因风格是有关系的。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对成功或者失败进行归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倾向,具有稳定性。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乐观解释风格会将坏事件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具体的原因,将好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原因,悲观的解释风格正好与之相反。
Q7: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越积极就越好呢?
我们可以以积极情绪为例,来探讨一下是不是越积极越好。杰出的积极情绪研究者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通过研究发现“积极情绪∶消极情绪=3∶1”是达到心理健康的临界值,也就是说前者达到后者的3倍或以上,心理健康就有了最坚实的保障,实现丰盛也就顺理成章。而另一个临界点是11:1,提醒我们尽可能要避开高于11:1的积极率。因为缺失了积极情绪,我们会在痛苦中崩溃,如果缺失了消极情绪,也会让我们变得轻狂、不踏实、不现实。所以我们做情绪管理的目标也不是要消除全部的消极情绪,而是把积极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就可以了,因此积极也要适度。
Q8:如何做可以让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变得更积极一些呢?
有一个简便易行的小练习叫“记录三件好事”,我们坚持每天在自己的“好事记录本”上写下三件好事,这三件事可以刚刚发生的,也可以是曾经发生的。长期练习一方面可以提升幸福感和意义感,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抑郁与焦虑症状。产生效果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关注积极事件,减少对负面信息的过度关注,重塑对生活的解释风格,从而让我们变得更加积极乐观。
记录时要注意:记录的好事可大可小,美好的小事也值得说,如读到一本好书,吃到一道好菜,听到亲友的一个好消息等。
在记录好事时,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好事情+我的感觉+感谢。
如:今晚吃到了妈妈煮的花生和毛豆,很新鲜很好吃,吃着花生毛豆,感觉瞬间回到小时候,全是童年的味道。感恩妈妈,感恩种花生和毛豆的陌生农家!
亲爱的同学们,拆解了这几个问题,想必你已经对积极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我还是要提醒大家:积极心理学不是一门观赏运动,它是一门需要积极实践的科学。简言之,积极的心理并非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就可以自然获得的一种心理状态,而是需要通过主动行动去创造来实现。“知而不行等于不知”,让我们从“记录三件好事”开始,从小行动积累大改变。
文 图/医学技术系 张瑞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