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专要闻 下乡日记(七)| 太行深处践初心,银针济世暖民心——党员教师陈梅的义诊感悟(结束篇)
下乡日记(七)| 太行深处践初心,银针济世暖民心——党员教师陈梅的义诊感悟(结束篇)
来源:本站 {{likeCount}} {{commentCount}} 评论 7/20/2025 6:59:33 PM

我是石家庄医专护理系的教师,一名共产党员。2025年7月11日至20日,经过学校层层筛选,我有幸作为义诊团队的一员,踏上太行山南营乡槐树沟的红色土地。当车轮碾过蜿蜒的山路,窗外的青山绿水逐渐铺展开革命老区的画卷,我的心中满是激动与憧憬。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者,能在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践行初心,就一定要把最好的技术和最暖的关怀带到大山深处,用银针为百姓解除病痛。

图片1.png

一、银针寄深情 医术解民忧

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党员的使命感在心中愈发强烈——这不仅是一次诊疗,更是一场践行初心的实践。义诊的第一天,槐树沟村委会的院子里就排起了长队。老乡们带着病痛与期盼,早早等候在屋檐下,粗糙的双手紧攥着病历本,眼神里满是对健康的渴望。我整理好针灸针具后,首日接诊15人次,后续每天的针灸量增至40多人次。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银针在指尖流转,病痛在穴位中消散,虽忙碌得汗湿衣衫,心中却始终充盈着温暖。

在众多患者中,几位老乡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罗金荣,女,61岁,因颈椎病压迫神经,右手第四、五手指长期麻木疼痛,晨起时关节僵硬。我根据经络辨证,选取风池、肩井、曲池、列缺等穴位进行针刺,配合温针灸疏通经络。治疗次日,大姐惊喜地说手指麻木感减轻了;四次治疗后,她活动着手指笑着说:“现在不痛不麻了,早上起来浑身轻快,你这针灸技术真不赖!”简单的话语,是对医者最大的肯定。

吴秀珍,女,58岁,饱受肩周炎困扰,就诊时上肢只能勉强举到平肩高度,梳头、穿衣都需家人协助。我采用“通经止痛法”,针刺肩髃、肩髎、肩贞、臂臑等穴位,配合艾灸温通气血。三次治疗后,大姐竟能轻松将手臂举过头顶触到耳朵,她激动地转着圈展示:“多少年没这么利索了,这下干活再也不受罪了!”

最让我动容的是81岁的脑梗后遗症患者马胜元。初见时他走路摇晃不稳,说话含糊不清,家属搀扶着他,脸上满是愁容。我针对他的症状制定了针灸方案,选取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合谷等穴位改善脑循环、疏通经络。第五天治疗结束后,大爷突然清晰地说出“谢谢”两个字,虽然只是简单的词语,却让在场的人瞬间红了眼眶。原先愁眉不展的大爷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家属大娘紧紧拉着我的手,把一兜核桃塞到我怀里:“住院时也扎过针没见好,现在能说话了,这是多大的福气啊!家里没什么好东西,这点核桃你一定要收下!”捧着沉甸甸的核桃,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老乡的谢意,更是医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图片2.png

从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面瘫,到手指腱鞘炎、失眠、窦性心动过缓,每一个病例都牵动着我的心。当看到患者们从痛苦皱眉到舒展笑容,从步履蹒跚到轻快行走,我深刻体会到:作为党员,“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专业所长为百姓办实事的行动;作为医者,“救死扶伤”不是空洞的承诺,而是银针入穴时的精准与执着。

图片3.png

二、上门送医暖人心 红色精神驻心间

“不能让任何一位老乡错过治疗机会”,带着这样的信念,我们组建了上门义诊小队,背着药箱、提着诊疗仪器,沿着山间小路送医上门。

80岁的路华菊阿姨,肩周炎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我们上门服务的患者之一。老人独居,腿脚不利索已有多年,坐下后几乎无法自行站起,肩关节疼痛更是让她夜不能寐。我们到家中为她测血压、查血糖、做心电图,经检查血压正常(早晨已经服用降压药),血糖偏高(经询问刚吃含糖高的点心,告诉阿姨饮食注意事项),心电图诊断有心肌缺血;目前主要问题是肩关节疼痛和膝关节疼痛,我为阿姨针灸、拔罐,每次治疗结束后,都细心叮嘱用药注意事项。四天后再次上门时,阿姨竟能自己扶着椅子站起来,她拉着我的手哽咽道:“儿子在北京打工,从视频里看到我能站起来,在电话里哭了好几回,让我一定好好谢谢你!”看着老人眼中的泪光,我忽然明白:医者的脚步能抵达的地方,就是温暖传递的边界;党员的身影能出现的角落,就是初心绽放的土壤。

图片4.png

在上门义诊的路上,老乡们总会热情地招呼我们歇脚喝水,指着山间的黄瓜、豆角给我们介绍:“这是自己种的,没打农药,你们尝尝!”朴实的话语里,藏着老区人民最纯粹的善良。这份情谊,让我深刻感受到革命老区人民与党和政府的血肉联系,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把温暖送到家”的决心。

三、传帮带共成长 薪火相传守初心

义诊不仅是服务百姓的过程,更是教学相长的课堂。随行的学生们大多缺乏临床经验,我便利用接诊间隙,结合实际病例为他们讲解心电图诊断要点、针灸选穴原则和操作技巧。“这个腰痛患者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要选肾俞、大肠俞配合环跳穴”“肩周炎要分清楚是太阴经还是阳明经病变,选穴才能精准”,从理论到实践,从穴位定位到针刺角度,我毫无保留地分享着临床经验。

学生们拿着笔记本或手机认真记录,遇到疑问立刻提问,诊疗结束后还会围着我复盘病例。有个学生感慨道:“陈老师,这次义诊学到的知识比课本上生动多了,原来针灸真的能解决这么多问题!”看着他们眼中求知的光芒,我想起自己刚学医时,正是前辈的传帮带让我一步步成长。作为党员教师,传承医术、培养人才也是我的责任,只有让更多年轻医者成长起来,才能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

图片5.png

离别的那天,学生们自发制作了纪念手册,扉页上写着:“跟着陈老师不仅学会了针灸技术,更学会了医者的初心。”这份认可让我欣慰,也让我明白:初心不仅要自己坚守,更要传递给下一代,让“为人民服务”的薪火代代相传。

四 、青山不负深情意 相约明年再相逢

义诊的时光短暂却厚重。离别的前一天,老乡们早早来到村委会,有的送来了刚摘的土豆、豆角,有的捧着自家炒的南瓜子,还有的特意杀了鸡要留我们吃饭。一位阿姨拉着我的手说:“我们住大山里,看病要开两小时车去县城,想扎针都难。你们来了这十天,治好了多少人的病啊!”大娘们红着眼圈念叨:“明年一定要再来啊,我们给你们留着新摘的核桃!”

他们的期盼,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也是对基层医疗的迫切需求。大山里缺医少药的现状,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党员医者的责任:我们多来一次,老乡们就少受点病痛折磨;我们多付出一点,革命老区的健康防线就更牢固一点。

太行山的风记得我们的足迹,槐树沟的核桃承载着深情。明年,我们一定再来!因为这里有需要我们的百姓,有等待我们的期盼,更有一名党员医者必须坚守的初心与使命。

图片6.png

感谢学校团委和护理系给予的这次机会,让我能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收获。这次义诊,让我在红色土地上重温了党员的初心,用银针践行了医者的使命,更在与老乡的相处中感受到了最纯粹的情感。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用所学所长为更多百姓谋福利,让银针在基层绽放更多光彩,让初心在实践中永远滚烫。

文 图/陈 梅

相关评论
发表
暂无相关评论...
{{item.userName}} {{item.dateDescription}}
{{item.likeCount}} 回复
{{item.content}}
{{child.userName}}@{{child.atUserName}} {{child.content}}
{{child.dateDescription}}
{{child.likeCount}}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