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科研 详情
“樱蕊娇妍漫杏坛 英课互评育良才” —公共课部英语教研室听评课系列报道(四)
来源:本站 {{likeCount}} {{commentCount}} 评论 4/22/2025 11:28:39 AM

樱落成蹊春未老,杏坛耕耘意正酣。随着公共课部英语教研室听评课系列活动渐入尾声,这场以“以评促教、以教促学”为核心的教研交响乐,在医护英语的责任担当、口腔医学的学术深耕、公共英语的文化交融之后,终以中专英语教研组的跨界实践落下华彩乐章。四场听评课活动,如同四幅画卷,既独立成章又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创新图景。中专英语教研组立足“语言筑基、素养赋能”的育人理念,以“学科融合、实践导向”为特色,为这场春日教研盛宴画上圆满句点,更为未来教学改革埋下希望的种子。  

中专英语教研组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打破传统语言教学的边界,将科技、文化、环保等多元主题融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锤炼语言能力,培育跨文化素养。  

马丽:科技赋能语言 探索未来课堂

在“Modern Technology(现代科技)”单元,马老师以“AI工具的应用”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探索ChatGPT、Deepseek等工具的英语操作界面。课堂通过模拟“智能客服对话、科技新闻编译”等场景,引导学生精准运用专业术语,同时兼顾表达的通俗性。学生惊叹:“原来科技英语可以这么酷!”马老师强调:“技术是工具,语言是桥梁,二者结合才能为职业发展插上双翼。”

甄智英:数字时代素养 语言联通世界

“Internet Life(网络生活)”单元课堂上,甄老师以“社交媒体与日常沟通”为主线,组织学生对比中外网络用语差异。通过分析“直播带货、短视频文化”等热点现象,学生归纳出“influencer(网红)、clickbait(标题党)”等新兴词汇。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用英语设计“理想社交平台规则”,将语言学习与数字素养培育紧密结合。听课教师评价:“课堂紧扣时代脉搏,培养了学生的全球视野与批判思维。”  

郭巧棉:文化交融共生 语言架设心桥

郭老师的“Foreign Holidays(外国节日)”课堂以“圣诞节VS春节”为切入点,通过角色扮演、习俗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用英语设计《跨文化节日指南》。学生模拟旅游顾问,向“外国游客”介绍腊八粥的文化寓意,用“glutinous rice(糯米)”“auspicious symbolism(吉祥象征)”等词汇诠释传统美食。郭老师特别设置“文化敏感性测试”,通过案例讨论提醒学生避免刻板印象,评课教师称赞:“这堂课让语言成为文化包容的催化剂。”

史璐瑶:绿色使命担当 语言传递责任

史老师的“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环境保护)”课堂充满实践气息。课前,学生分组调研校园环保现状,将绿地上的中文提示牌翻译成英文;课中,结合联合国气候大会(COP)英文演讲片段,学生用英语撰写“低碳倡议书”,并制作英语环保提示语,史老师说总结:“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传播责任的载体”。听课教师纷纷称赞史老师的课程把学生的眼、嘴、手和脑都动了起来!

评课环节中,教师们围绕“主题与语言的深度融合”“实践任务的可行性”展开深度探讨。英语教研室主任王婷充分肯定本次活动的创新点:“四位教师紧扣时代热点与职业需求,将语言教学与生活、技术、责任、文化有机结合,体现了‘语言为用,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提出改进建议:增加跨文化网络沟通的简单应用型英语对话;引入更多通俗易懂的英语科普小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节日风俗类词汇教学,强化文化输出能力。  

图片.png图片.png

中专英语教研组教师听评课中

回望整个系列报道,从医护英语的“急救指令”到公共英语的“文化传播”,从口腔医学英语的“临床实践”到中专英语的“科技赋能”,四个教研组虽特色各异,却始终围绕“以评促教、以教促学”的核心,践行公共课部“五育融合,润心成长”的“党建+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融入语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锤炼品德修养,厚植家国情怀。

活动尾声,教研室的窗边整齐摆放着20本听课记录本,密密麻麻的笔记中既有教学亮点的圈画,也有改进建议的批注。这些记录本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见证,更象征着教育薪火的代代相传。  

图片.png

听课记录本满载智慧与期待

樱花虽落,教研不息。公共课部英语教研室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继续深化“岗课融合”,推动“语言+X”教学模式创新,让英语教学在对接时代需求中焕发新活力。未来,教师们将秉持“五育融合,润心成长”的教育理念,以党建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为培养“精语言、通专业、怀天下”的高素质人才蓄力前行,让教育的芬芳永驻杏坛!    

文/公共课部 王婷 马丽   图/王婷 马丽

相关评论
发表
暂无相关评论...
{{item.userName}} {{item.dateDescription}}
{{item.likeCount}} 回复
{{item.content}}
{{child.userName}}@{{child.atUserName}} {{child.content}}
{{child.dateDescription}}
{{child.likeCount}}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