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助产(520202)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表1 本专业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 所属专业类(代码) | 对应行业(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
医药卫生大类 (52) | 护理类 (5202) | 卫生(84) | 妇产科护士(2-05-08-08)儿科护士(2-05-08-02)社区护士(2-05-08-05) | 助产士儿科护士妇产科护士社区护士及母婴保健员 | 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
五、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及保健服务产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公民修养和职业素质,掌握助产及护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临床护理、助产及母婴保健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适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较快适应临床和社区一线需要的工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灵活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达到:
(一) 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
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永远跟党走”铁一般的信念,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意识。
2.学习创新素质
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信息素养,具有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创效创业能力,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探讨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
3.职业发展素质
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服务奉献精神。树立职业意识,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备工匠精神、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一切为病人,为病人一切”职业操守。
4.审美修养素质
树立美的理想、美的品格,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具有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5.身心健康素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与行为习惯。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具备应变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
(二)知识
1.科学文化及医学基础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
(3)具备医学基础知识,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位置、毗邻、形态、结构和功能;熟悉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人体各系统生命活动和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和规律;了解人体各脏器的发生发展过程。
(4)掌握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某些功能发生变化后机体的反应;掌握人体ABO血型的测定、动脉血压和体温的测量,并说出理论依据;熟悉人体心音听取,视力测定,色盲检查、瞳孔对光反射的检查。
(5)掌握异常人体解剖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病变特点;各论中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常见病理过程、 总论中各种基本病变的病因及转归;本课程各论中常见疾病的病因、了解各种病变及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
(6)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等。
2.基础护理知识
(1)掌握门诊、急诊科设置和布局及门诊、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掌握患者入院的程序、分级护理的依据、级别种类及内容等。
(2)掌握生命体征的测量及医疗与护理文件的管理及书写。
(3)掌握医院感染与预防,各种物理消毒、灭菌技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 掌握临床助产技术的专业知识、孕前孕期母婴保健、产褥期保健、新生儿保健、开展计划生育指导、遗传咨询、儿童保健及专业方向的相关医学护理学知识。
3.临床常见疾病的基础知识
(1)掌握临床内科护理中各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熟悉各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2)掌握外科护理学中普外科护理、脑外科护理、胸外科护理、泌尿外科护理、骨外科护理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3)熟悉社区传染病防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
(4)掌握儿科护理中常见儿童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三)能力
1.护理人员的操作能力
能按操作规程完成各科病人入院护理、生活护理、安全护理、管道护理等基础护理能力。能按操作规程完成各专科护理技术。
2.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规范地开展急危重症的抢救配合,具有一定的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能力。有应用护理程序解决孕病人健康问题的能力。有完整记录护理过程的能力。
3.临床沟通能力及其他能力
具有观察和规范地处理正常分娩、正常产褥、新生儿护理及健康指导的能力;具备对产科急症初步应急处理及对病人进行监护的能力;具有配合医生进行难产处理、抢救危重症病人的能力;具有开展母婴保健及计划生育指导的能力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军事技能、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护理英语、医师英语、信息技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技术、创新创业教育、普通话
2.专业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护理药理学、盆地局部解剖学、遗传与优生基础、护理礼仪与沟通 、护理心理学
3.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表2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序号 | 专业核心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 |
1 | 健康评估 | 内容包括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以及其他检查等。使学生获得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为学习各临床课程和开展社区医疗保健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
2 | 基础护理技术 | 内容包括护理学发展及护理学宗旨,压力与适应、护理程序、人际交往、护理礼仪、护理基本知识及操作技术等。使学生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职业自豪感获得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服务。 |
3 | 内科护理学 | 内容包括对病人的评估及内科病人的整体护理操作。使学生能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对内科病人进行资料收集,做出护理评估,确定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能按操作规则进行内科护理操作,并能对内科病人及其家庭进行卫生宣教和保健指导。 |
4 | 外科护理学 | 内容包括外科护理学总论、普通外科、颅脑外科、胸部外科、泌尿外科和骨外科等系统的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护理;以及外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使学生能够运用上述所学知识,以护理程序的方法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帮助病人减轻痛苦、促进康复;正确地进行外科护理技术操作并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规范。 |
5 | 妇科护理学 | 内容包括妇科疾病护理、计划生育与妇女保健等。使学生能根据妇女生理特点运用已学的妇科知识及护理程序方法对妇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并具备开展妇科疾病健康指导、妇女保健、计划生育工作的能力。 |
6 | 助产学(含助产学导论) | 内容包括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妊娠生理与孕期保健等基础知识,详尽地讲述了正常分娩的临床过程与正常新生儿的评价、护理等临床知识,并较全面地讲述了妊娠期并发症、合并症、高危妊娠的监护、异常分娩、分娩期合并症、异常产褥等临床热点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并从遗传学、心理学、计划生育等全新的角度讲述了优生优育的理念和实践。 |
7 | 儿科护理学 | 内容包括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各年龄分阶段的解剖、生理、心理特征和营养、教养需要,儿童保健措施及疾病预防方法及小儿常见疾病的临床护理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护理技能,能对儿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帮助个体、家庭、社区小儿获得最大程序的身心健康。 |
8 | 护考串讲(内、外、妇、儿、基) | 护考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串讲辅导和真题模拟考试、试题解析。 |
4.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造精神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本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训、课后实训、集中实训、实习等环节。第一、二学期安排一定的医学基础实验与护理人文护理实训课,培养学生初步的医学基础实验能力和护理基础素质。第三、四学期开展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和考核,培养学生基础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及整体护理能力,同时提高现代人文护理素质。第五、六学期实习,共计40周,在校外实训基地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实习大纲规定的内容,根据医院科室设置轮转实习,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提高护理技能,以达到德才兼备的护理工作者的要求。
5.课外实践活动
表3 课外实践活动
序号 | 类 别 | 教学内容 | 开课学期 | 实践时数 |
1 | 入学教育 | 专业思想教育、学校管理教育、校风校史教育、各种校规、学习方法、专业概述 | 1 | 1周 |
2 | 军训 | 队列、内务、纪律、国防教育 | 1 | 2周 |
3 | 社会实践 | 社会调查、护理专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到养老院做义工、护工等 | 1~4 | 4周 |
4 | 毕业教育 | 角色转换、爱伤沟通意识、查对观念、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文明离校教育、毕业生事迹报告会、模拟招聘会 | 6 | 1周 |
5 | 文体活动 | 5.12护士节纪念活动、文艺演出、征文活动田径运动、舞蹈比赛、球类比赛 | 1~4 | 80 |
6 | 健康宣传教育 | 卫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讲座、大学生心理咨询 | 1~4 | 16 |
7 | 技能学习 | 护理专家讲座、护理专业知识竞赛、护理专业技能比赛、礼仪讲座与培训 | 3~4 | 30 |
8 | 组织生活 | 党团活动 | 1~4 | 16 |
(二)毕业资格与要求
学生应当参加修读的所有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的考核,所有课程均应参加考核。考核成绩及格者方可获得该门课程的规定学分。必修课程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考试成绩均以百分记。各门课程的考核必须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跨学期的课程按学期分别计算。
1.毕业前取得达到规定学分。
2.完成定岗实习、通过毕业考试。
学生在校期间学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考查全部及格,选修课程达到规定学分,准予毕业。
八、教学基本条件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总数按生师配置。经过多年的重点建设,护理专业拥有了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有发展潜力、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护理教学团队的师资队伍。
2.专任教师
护理系专任教师均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护理、助产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3.专业带头人
护理专业带头人为高级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护理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
学校定期从附属医院聘请兼职教师,均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1.专业教室
专业教室一般配备黑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 环境,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视频监控设施,方便时时查看学生在班情况;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
护理系建有设备齐全的实训室,包括模拟重症监护病房、模拟产房、母婴同室病房、婴儿沐浴室、婴儿抚触室、小儿生长发育检测室、健康评估实训室、外科模拟手术室、外科换药室、无菌操作实训室、形体实训室、正常分娩模拟接生室、模拟病室等实训室。实训室建设按照临床工作情境设置,教学在高仿真临床环境中进行,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3.毕业实训基地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由具备一定的规模、布置合理的二级甲等及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担任,实训基地均能为开展临床护理和健康保健等实践教学提供综合的实训环境,保证学生能够完成顶岗实习教学要求中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综合专业能力得到培养锻炼。
(三)教学资源
1.教材的选用
教材选用遵循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稳定性原则,按照我校《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暂行办法》,教研室、系部推荐、学校召开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审定会议,审定教材。优先使用特色鲜明、能满足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其他优秀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
学校建有配备能满足护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的图书文献资源,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护理行业政策法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以及护理类实验实训手册等;护理专业操作技术类图书和实务案例类图书;护理专业学术期刊如中华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等多种杂志。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
建设、配备与护理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数字化题库、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能满足教学要求。
(四)教学方法
按照职业教育规律,依据“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通培养的评价标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努力实现“零距离”教学,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之中,实现“知”与“行”之间的“零距离”接触;
理论教学除了采用传统的“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启发式教学法,同时依托教师科研课题,引进了“对分课堂”“思维导图”式教学;实践教学采用问题及难点定向式教学、角色扮演、病例分析、临床与学院联合指导技能实训等方法。
(五)教学评价
学校有校领导、教学督导组专家、系部级督导及学生等多方评价系统,综合评估教学质量。
助产专业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在实践教学中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学业进行考核评价。其评价内容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体现了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通过面试、笔试、见习、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等开展评价、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质量保障
护理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引入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认证标准。首先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结合国家、学校和系部的发展规划,参照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认证标准,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学生素质培养等。
通过教学环节监控、教学督导、学生管理、毕业生跟踪调查、效果评价,检查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最后结合过程监控与评价结果,得出反馈信息,进行改进。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从教学管理入手,认真检查教学效果,形成系统化、全员化、全程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1.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系统
在系内设有督导组,由系主任、教学秘书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组成,负责系部教学质量监督、教学检查与教学评价工作,并配合学校督导工作。
2.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运行管理系统
充分发挥系部教学督导的作用,保证常规教学工作扎实开展。教学督导组,负责对全系理论教学和实践环境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议,对教学工作进行督促、评价、指导。
(1)持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坚持对教学准备情况、教学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及时处理。采取听课、评课、公开课、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全面检查;开展专题教学检查,加强重点环节督查力度,抓好阶段性考试、实训课、等专题检查;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做好教学督导值周工作。每周安排两名教师进行教学督导。随机抽查教师教案、讲稿,检查专任教师听课情况,采取教学巡视、随堂听课、访谈等方式,对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外聘教师授课进行督导,督促教师互听互评,互通有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积极组织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每学期进行了一次学生评教活动和一次教师评学活动,采用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进行,收集第一手资料,提供教学管理依据。
(5)信息收集与反馈调控:初步建立了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不同对象进行反馈调控,以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学生信息员、教学质量管理科和教学督导组共同组成了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员收集的信息报告给教学质量管理科,教学秘书进行核实、整理和分析后反馈给督导组以及相关教研室,由该教研室配合了解、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措施,再由教学督导组和教学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