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科研 详情
健康评估
来源:本站 {{likeCount}} {{commentCount}} 评论 3/11/2024 7:52:35 PM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

健康评估与基础医学、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健康评估》是研究诊断个体、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它既论述疾病的临床表现、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又阐述各种显示健康问题的基本体格检查方法和技能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去识别健康问题,为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和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是连接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是护士所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科目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健康评估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备护理评估的能力,能为护理对象提供高质量整体护理。为进一步学习临床护理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最终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学习护理程序、健康教育、疾病护理和促进健康的过程中去

(二)课程基本理念

《健康评估》课程,从护理角度出发,去评价评估对象的健康状态,树立临床护理改革的理念和护理教育改革的理念,体现出: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确定护理诊断为核心;以护理评估为重点;以医技检查为辅助。《健康评估》课程为培养高等护理人才具有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运用护理程序知识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而提供保障

(三)课程设计思路

《健康评估》是作者以多年临床教学经验为指导,具有适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同时重点难点分明,符合高职大专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课程由十个方面基本内容组成:绪论;健康评估方法与护理诊断思维;健康史评估;身体评估;心理与社会评估;临床实验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检查;健康评估记录。从课程的框架结构上体现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专业理念,课程有整体规划、课程内容良好衔接。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又兼顾新知识、新方法的补充,使课程的教材不仅适合大专院校护士生学习的需要,对临床护理工作者也有参考作用。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的医学基础课程及护理课程有关护理程序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以病人为中心的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文化在内的健康评估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收集、综合、分析资料,概括护理诊断依据,最终提出护理诊断,为进一步确立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以病人为中心的正确收集健康资料的方法;身体评估的基本方法,正常表现及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常见症状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护理诊断。熟悉常见症状病因及护理评估要点;熟悉常用辅助检查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了解常见症状的病机;常用辅助检查的适应症及检查前准备等。

    2、能力目标

能运用交谈、身体评估、辅助检查等方法正确收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能对收集到的的主、客观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概括护理诊断依据,提出护理诊断,并正确书写护理病历;能确定护理诊断,为确立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奠定基础,为护理程序的第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3、素质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做一个具有高尚医德修养的护理工作者,坚持理性,求实,求真,实践的人文精神;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有关心、爱护、尊重被评估者的观念,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细心观察病情的变化,体贴患者的疾苦,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有节约用材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理论教学标准

项目1 绪  论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2、了解健康评估在护理程序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健康评估的概念。

2、健康评估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性。

3、健康评估课程的学习方法与要求。

【教学难点】

健康评估与护理程序内在的关系及其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性。

【课程内容要点】

1、健康评估的主要内容

2、健康评估的重要性

3、健康评估的学习目标、方法与要求

【学时分配】1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项目2  健康资料的采集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资料的类型、问诊的方法与技巧、问诊的内容

2、熟悉健康资料的来源、问诊的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1、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2、问诊的内容。

【教学难点】

1、主诉的询问、提炼与表达。

2、现病史的采集要点。

【课程内容要点】

1、健康资料的采集方法

2、健康史的采集

【学时分配】1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项目3  护理诊断与功能性健康型态(自学)

项目4   常见症状评估

任务4.1  发热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发热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问诊要点和相关护理诊断。

2、熟悉发热的发生机制,发热对人体功能性健康形态的影响、分型。

【教学重点】

1、发热的概念。

2、发热的分度、热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发热对患者的影响。

4、发热的问诊要点。

【教学难点】

1、发热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生理的联系。

2、发热对患者的影响。

3、发热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课程内容要点】

1、病因

   2、发生机制

3、临床表现

(1)发热过程

(2)发热的分度

(3)常见热型

4、护理评估要点

5、相关护理诊断

【学时分配】1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4.2  疼痛(自学)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头痛、胸痛与腹痛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2、熟悉头痛、胸痛与腹痛的发病机制、相关护理诊断

【教学重点】

1、疼痛的概念。

2、疼痛的分类。

3、常见疼痛的临床表现。

4、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5、疼痛的问诊要点。

【教学难点】

1、不同病因所致疼痛的临床表现特点。

2、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3、疼痛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课程内容要点】

1、发生机制

2、病因与临床表现

3、护理评估要点

4、相关护理诊断

任务4.3  水肿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水肿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

2、熟悉水肿的发病机制、全身性水肿(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及其他原因引起水肿)的临床表现,局部性水肿的临床表现,水肿的护理评估要点,水肿患者的相关护理诊断。

【教学重点】

1、不同病因所致水肿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其水肿对患者的影响。

2、水肿的问诊要点。

【教学难点】

1、水肿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2、水肿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课程内容要点】

1、病因

2、发生机制

3、临床表现

(1)全身性水肿(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及其他原因引起水肿)

(2)局部性水肿

4、护理评估要点

5、相关护理诊断

【学时分配】1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4.4  咳嗽与咳痰(自学)

【教学目标】

  1、掌握咳嗽咳痰的定义、病因与临床表现、评估要点

  2、熟悉咳嗽咳痰的发生机制

【教学重点】

1、咳嗽咳痰的概念。

2、咳嗽咳痰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3、咳嗽咳痰对患者的影响。

4、咳嗽咳痰的问诊要点。

【教学难点】

1、咳嗽咳痰的临床表现特点。

2、病因

   2、发生机制

3、临床表现

4、护理评估要点

5、相关护理诊断

任务4.5   咯血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咯血的临床表现与评估要点

2、熟悉咯血的病因与发生机制

【教学重点】

1、咯血的概念。

2、咯血的常见病因及其临床表现。

3、咯血对患者的影响。

4、咯血与鼻咽部、口腔出血和呕血的鉴别。

5、咯血的问诊要点。

【教学难点】

1、咯血对患者的影响。

2、咯血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课程内容要点】

1、病因与发生机制

2、临床表现

3、护理评估要点

4、相关护理诊断

【学时分配】1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4.6  呼吸困难

【学习目的要求】

1、 掌握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评估要点

2、 熟悉呼吸困难的发病机制

3、 了解呼吸困难的病因

【教学重点】

1、呼吸困难的概念。

2、呼吸困难的病因。

3、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4、呼吸困难对患者的影响。

5、呼吸困难的问诊要点。

【教学难点】

1、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2、呼吸困难对患者的影响。

3、呼吸困难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课程内容要点】

1、病因

2、发生机制

3、临床表现

4、护理评估要点

5、相关护理诊断

【学时分配】1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4.7  发绀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发绀的定义、病因与临床表现、评估要点

  2、熟悉发绀的发生机制

【教学重点】

1、发绀的概念。

2、发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3、发绀对患者的影响。

4、发绀的问诊要点。

【教学难点】

1、不同类型发绀的临床表现特点。

2、发绀对患者的影响。

3、发绀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课程内容要点】

1、定义、病因与发生机制

2、临床表现

3、护理评估要点

4、相关护理诊断

【学时分配】1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4.8  心悸(自学)

任务4.9  恶心与呕吐(自学)

任务4.10 呕血与便血(自学)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呕血与黑便的定义、临床表现、评估要点

2、熟悉呕血与黑便的病因

3、了解呕血的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

1、呕血与黑便的概念。

2、呕血与黑便的主要病因。

3、呕血与黑便的临床表现。

4、呕血与黑便对患者的影响。

5、呕血与黑便的问诊要点。

【教学难点】

1、出血量的估计。

2、呕血与黑便对患者的影响。

3、呕血、黑便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课程内容要点】

1、病因与发生机制

2、临床表现

3、护理评估要点

4、相关护理诊断

任务4.11  腹泻(自学)

任务4.12  便秘(自学)

任务4.13  黄疸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黄疸的病因与临床表现、评估要点

2、熟悉黄疸的定义、发生机制

【教学重点】

1、黄疸的概念。

2、黄疸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3、黄疸对患者的影响。

4、黄疸的问诊要点。

【教学难点】

1、不同类型黄疸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特点。

2、黄疸对患者的影响。

3、黄疸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课程内容要点】

1、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2、病因与发生机制

3、临床表现

4、护理评估要点

5、相关护理诊断

【学时分配】1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4.14  眩晕(自学)

任务4.15  抽搐与惊厥(自学)

任务4.16 意识障碍(自学)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意识障碍的定义、临床表现、评估要点

2、熟悉意识障碍的病因

3、了解意识障碍的发生机制

【教学重点】

1、意识障碍的概念。

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3、意识障碍对患者的影响。

4、意识障碍的问诊要点。

【教学难点】

1、意识障碍的发生机制。

2、意识障碍对患者的影响。

3、意识障碍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课程内容要点】

1、病因

2、发生机制

3、临床表现

4、护理评估要点

5、相关护理诊断

项目5  身体评估

任务5.1 身体状况评估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身体评估的方法

2、熟悉其他评估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身体评估方法

【教学难点】

1、触诊和叩诊

【课程内容要点】

1、视诊

2、触诊

3、叩诊

4、听诊

5、嗅诊

【学时分配】2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5.2  全身状态评估

【学习目的要求】

1、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顺序及方法,并能识别其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

2、熟悉一般检查内容发生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全身状态检查的内容。

2、全身状态检查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 营养状态的临床评价。

【课程内容要点】

1、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生命体征的内容、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发育与体征(无力型、超力型与正力型)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4、意识状态的检查方法与分类。

5、面容与表情:各种常见的病容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6、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及各种强迫体位的临床意义。

7、姿势与步态的特点及诊断价值。

【学时分配】2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5.3  皮肤、黏膜评估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皮肤的评估内容、方法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皮肤检查的内容;皮肤检查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不同类型皮疹的认识及其临床意义。

【课程内容要点】

1、皮肤粘膜:颜色、温度与出汗、弹性、皮疹、脱屑、紫癜、蜘蛛痣、皮下结节、毛发等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任务5.4  浅表淋巴结评估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浅表淋巴结的评估方法、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全身或局部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腋窝淋巴结检查。

【课程内容要点】

1、淋巴结:检查部位、方法与顺序,正常状态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

【学时分配】2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5.5  头部评估

【学习目的要求】

1、 熟悉头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

2、了解头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巩膜检查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瞳孔检查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口唇、口腔粘膜、咽及扁桃体检查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扁桃体肿大的临床判断。

【课程内容要点】

1、颅形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小颅、尖颅、方颅、巨颅、变形颅)。

2、头部器官

(1)眼:眉毛、眼睑、结膜、眼球、巩膜、角膜、瞳孔、眼的功能检查等。

(2)耳:外耳、中耳、乳突、听力。

(3)鼻:鼻的外形、鼻翼扇动、鼻中隔、鼻出血、鼻粘膜与分泌物、鼻窦。

(4)口腔:口唇与口腔粘膜、牙齿与龈。舌与舌苔、咽喉与扁桃体、口腔气味。

(5)腮腺:正常状态、位置与肿大的意义。

【学时分配】4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5.6  颈部评估

【学习目的要求】

1、熟悉颈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

2、了解颈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颈部检查的内容。

2、颈项强直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颈静脉怒张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气管移位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颈静脉怒张的判断标准。

2、甲状腺肿大程度的判断。

【课程内容要点】

1、外形与分区。

2、颈部的姿势与运动。

3、颈部的皮肤与包块。

4、颈部血管:血管搏动与怒张,血管杂音。

5、甲状腺:检查方法,肿大时的分度及意义。

6、气管:检查方法及移位的临床意义

【学时分配】2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5.7  胸部评估

                               一、胸部的体表标准

 【学习目的要求】

掌握胸部的体表标志

 【教学重点】

1、骨骼标志  胸骨角、肋间隙、脊柱棘突、肩胛下角。

2、自然陷窝与解剖区域 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腋窝。

3、人工划线与分区

【课程内容要点】

胸部的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自然陷窝和分区

                             二、胸壁、胸廓和乳房评估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乳房检查的内容与方法、临床意义

2、熟悉胸壁、胸廓与的检查内容与方法、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皮下气肿与胸壁压痛。

2、正常胸廓形态、胸廓形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胸廓形态异常的判断

【课程内容要点】

1、胸壁检查内容(胸壁静脉、皮下气肿、胸壁压痛)、正常胸廓外形与异常胸廓(扁平胸、桶状胸、维生素D缺乏胸、胸廓一侧变形、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变形)

2、乳房:乳房检查的方法、视诊,触诊的内容、异常情况的临床意义

三、肺与胸膜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肺脏评估内容正常表现及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

2、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体征

3、了解异常体征产生机制

【教学重点】

1、视诊 正常呼吸运动、频率与深度及节律,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 触诊内容、正常表现与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3、叩诊 正常肺部叩诊音,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4、听诊 3种正常肺部呼吸音的分布及其听诊特点,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5、啰音的类型、形成机制、听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 肺部干性啰音与湿性啰音的发生机制。

【课程内容要点】

1、视诊:呼吸运动的类型、呼吸频率和深度、呼吸节律改变的类型

2、触诊:

① 胸廓扩张度

② 触觉语颤

③ 胸膜摩擦感

3、叩诊:

① 叩诊方法、顺序

② 正常肺部叩诊音

③ 肺界叩诊(肺上界、肺下界、肺下界移动范围)

4、听诊:

① 听诊的方法、顺序

② 正常肺部呼吸音

③ 异常肺部呼吸音

④ 啰音

⑤ 语音共振、

⑥ 胸膜摩擦音

【学时分配】4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四、心脏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心脏检查的内容与方法、临床意义

2、熟悉杂音产生的机制及分析要点、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体征

3、了解奔马律、开瓣音、心包叩击音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视诊 正常人心前区外形、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正常心尖搏动位置、范围,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 抬举样搏动、心前区震颤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叩诊 正常心界,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4、听诊 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与听诊内容;正常心率、异常心率及其临床意义;正常心律、期前收缩及房颤的听诊特点与临床意义;正常心音、心音强度与性质改变以及额外心音听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心脏杂音产生机制、听诊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5、周围血管征的组成与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心脏杂音产生机制。

2、心脏听诊要点。

【课程内容要点】

1、视诊

① 心前区隆起

② 心尖冲动

③ 心前区异常搏动

2、触诊

① 心前区搏动、

② 震颤及意义、

③ 心包摩擦感

3、叩诊

① 心脏叩诊方法、

② 正常心浊音界、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

4、听诊

① 心脏瓣膜听诊区、

② 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及额外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

③ 额外心音、心脏杂音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学时分配】4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5.8  腹部评估

【学习目的要求】

1、 掌握腹部评估的内容与方法、临床意义

2、 熟悉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体征

3、 了解腹部的体表标志与分区

【教学重点】

1、腹部体表标志与分区   肋弓下缘、脐、髂前上棘、肋脊角;腹部九区分法及各区与腹腔脏器的对应关系。

2、视诊  正常腹部外形、异常腹部外形及其临床意义;腹式呼吸运动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腹壁静脉曲张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胃肠型与蠕动波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听诊  正常肠鸣音,肠鸣音活跃、亢进、减弱和消失的听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4、叩诊  移动性浊音及其临床意义;肝区叩击痛及其临床意义。

5、触诊  正常腹壁触诊的表现;腹壁紧张度增强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压痛与反跳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肝脏触诊的内容、正常及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脾大的测量;Murphy征阳性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门静脉高压、上腔静脉阻塞和下腔静脉阻塞所致腹壁静脉曲张的特点。

2、肠鸣音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肝浊音界改变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腹部脏器触诊的手法及如何与腹式呼吸配合。

【课程内容要点】

1、腹部的体表标志与分区

2、腹部评估方法

(1)视诊:

① 腹部外形异常的意义

② 呼吸运动

③ 腹壁静脉曲张的类型及原因

④ 胃肠蠕动波

(2)触诊

① 腹部紧张度增加和减低的意义

② 常见的压痛点、反跳痛的临床意义

③ 肝脏触诊的方法、注意事项、常见疾病肝脏触诊的特征

④、脾脏触诊的方法、脾肿大的测量方法、脾大的分度及临床意义

⑤ 胆囊触诊的方法,胆囊压痛点的触诊。

⑥ 肾脏触诊

⑦ 膀胱触诊

⑧ 腹部包块

⑨ 液波震颤

(3)叩诊

①腹部叩诊音

②、肝脏叩诊、病理改变、肝区叩击痛

③、移动性浊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④、肾脏叩诊

⑤、膀胱叩诊

(4)听诊

①、肠鸣音异常的意义

②、振水音

③、血管杂音

【学时分配】3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5.9  肛门、直肠和生殖器评估(自学)

【学习目的要求】

1、了解肛门、直肠和生殖器的检查方法及内容、男女生殖器的检查方法

【教学重点】

1、男女生殖器检查方法

【课程内容要点】

1、肛门与直肠

2、男性生殖器

3、女性生殖器

任务5.10  脊柱与四肢评估(自学)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脊柱、四肢检查的方法及其正常状态、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脊柱弯曲度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四肢与关节形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 正常四肢关节活动范围。

【课程内容要点】

1、脊柱

(1)脊柱弯曲度:后凸、前凸、侧凸。

(2)脊柱活动度:检查方法及活动度异常的常见病因。

(3)脊柱的压痛与叩击痛:检查方法及诊断价值。

2、四肢与关节

(1)形态异常

(2)运动障碍

任务4.11  神经系统评估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2、了解神经系统的检查内容(脑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神经反射与自主神经)及检查方法。

【教学重点】

1、肌力与肌张力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角膜反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巴宾斯基征正常与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颈项强直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肌张力与肌力的概念。

2、不同类型瘫痪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课程内容要点】

1、脑神经检查

2、运动神经检查

(1)肌力

(2)肌张力。

(3)不随意动运

(4)共济失调。

3、感觉神经检查

(1)浅感觉

(2)深感觉。

(3)复合感觉功能。

4、神经反射

(1)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

(2)深反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反射、跟腱反射。

(3)病理反射:Babinski征、Oppenheim征、Gordon征、Hoffmann征

(4)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学时分配】1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项目6  心理与社会评估(自学)

任务6.1  心理评估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心理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心理评估的内容。

2、心理评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心理评估的注意事项。

【课程内容要点】

1、自我定义评估

2、认知评估

3、情绪和情感评估

4、个性评估

5、压力与压力应对评估

任务6.2  社会评估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社会评估的内容、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社会评估的内容。

2、社会评估的目的。

3、社会评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社会评估的方法。

【课程内容要点】

1、角色与角色适应评估

2、文化评估

3、家庭评估

4、环境评估

项目7  实验室检查

项目7.1  血液检查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RBC、HB、WBC及分类、PLT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熟悉血液采集方法。

2、掌握钾、钠、CL钙、磷变化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3、掌握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4、掌握血糖参考值、临床意义。

5、糖耐量试验标本采集方法和临床意义。

6、熟悉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比积测定临床意义和血液采集方法,了解正常值。

7、了解出血疾病常用试验的标本采集方法,了解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2、红细胞比容、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3、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测定、凝血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检查结果的解释。

2、血小板计数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检查结果的解释。

【课程内容要点】

1、血常规检查

(1)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测定

(2)白细胞

2、血生化检查

(1)血清电解质

(2)血脂检查

(3)血糖

3、其他血液检查

(1)血小板

(2)出血时间

(3)凝血时间

(4)凝血酶原时间

(5)血块退缩试验

(6)血沉

(7)网织红细胞

【学时分配】2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7.2  尿液检查(自学)

【学习目的要求】

1、 掌握尿量、外观的正常情况及变化的临床意义。

2、 掌握蛋白尿和糖尿的定义与临床意义。

3、 熟悉显微镜下细胞、管型、结晶的形态与临床意义。

4、 了解气味、PH值、比重测定的方法、正常值与意义。

5、 了解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定量检查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尿液标本的采集、保存与送检。

2、尿常规检查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3、尿液沉渣细胞计数检查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4、尿蛋白定量检查、尿糖定量检查、尿酮体检查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尿蛋白检测结果的解释。

2、管型尿的解释

【课程内容要点】

1、 标本采集

2、 尿液一般性状检查

(1)尿量

(2)颜色

(3)气味

(4)酸碱度

(5)比重

3、 尿液化学检查

(1)尿蛋白检查

(2)尿糖检查

(3)尿酮体检查

(4)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测定

4、尿液显微镜检查

任务7.3  粪便检查(自学)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粪便一般性状检查。

2、掌握显微镜检查的参考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3、掌握异常粪便性状的种类及常见原因。

4、熟悉隐血试验的参考值及阳性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粪便标本的采集。

2、粪便一般性状检查的项目、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3、粪便显微镜检查的项目、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4、粪便化学检查的项目、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各种粪便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

2、粪便颜色与性状异常的解释。

【课程内容要点】

1、标本采集

2、粪便一般性状检查

3、粪便化学检查

4、粪便显微镜检查

任务7.4  肾脏功能检查(自学)

【学习目的要求】

1、 掌握肌酐和血尿素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 掌握尿渗量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 熟悉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的基本原理。

4、 熟悉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基本原理。

5、 了解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6、 了解酚红排泌试验。

【教学重点】

1、肾小球功能和肾小管功能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2、肾小球功能和肾小管功能实验室检查标本的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1、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间的关系。

2、尿浓缩和稀释试验及尿渗量测定的基本原理与临床意义间的联系

【课程内容要点】

1、 肾小球功能检查

(1)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2)血清尿素氮测定

2、 肾小管功能试验

(1)酚红排泌试验

3、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

任务7.5  肝功能检查(自学)

【学习目的要求】

1、 掌握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和标本采集方法,了解正常值。

2、 掌握胆红素检查和血清酶学检查的标本采集方法。

3、 熟悉血清蛋白电泳的标本采集方法和临床意义,了解正常值。

4、 熟悉血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的临床意义,了解正常值。

5、 熟悉ALT的参考值与临床意义。。

6、 了解AKP、Y-GT、MAO的意义。

7、 了解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8、 了解甲胎蛋白测定的标本采集方法和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血清蛋白质、胆红素和酶学检查的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2、常用肝功能实验室检查的标本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

3、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血清甲胎蛋白测定标本采集、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不同类型黄疸实验室检查的鉴别

2、乙型肝炎5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的解释。

【课程内容要点】

1、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1) 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A/G比值

(2) 血清总蛋白电泳

2、 胆红素代谢检查

(1) 血清总打红素、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测定

(2) 尿胆红素检查

(3) 尿胆原检查

3、 血清酶学检查

(1) 血清转氨酶测定

(2) 碱性磷酸酶测定

(3) r-谷氨酸转移酶测定

4、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5、 甲胎蛋白测定

项目8  心电图检查

任务8.1  心电图基本知识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特点及常用的心电图导联

2、熟悉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3、了解心电图、定义及心电图波形产生机制

4、掌握心电图各波形、波段的命名

【教学重点】

1、心电图产生原理。

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3、心电导联体系。

【教学难点】

1、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2、常规心电图的导联系统。

【课程内容要点】

1、概述

2、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

3、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

4、心电图的描记

【学时分配】2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8.2  正常心电图

【教学目标】

1、掌握心电图各波形、波段的命名及测量;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2、熟悉心电轴目测法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心脏转位时心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心电图各波段振幅与时间的测量方法。

2、心率的测量方法。

3、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图形特点及正常值。

【教学难点】

1、正常各波形时间与振幅的测量。

2、心电轴的测量、正常范围、左偏与右偏的心电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心脏钟向转位的心电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学时分配】3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8.3  异常心电图

【学习目的要求】

1、掌握心肌缺血的基本心电图特征;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图形演变与分期;心肌梗死的定位评估(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合在一起讲授);过早搏动的基本心电图特征;扑动与颤动的基本心电图特征;房室传导阻滞的基本心电图特征

2、熟悉心脏肥大、异位心动过速、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3、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房室肥大与心肌梗死图形的产生机理

【教学重点】

1、左心房和右心房肥大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左心室和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4、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图形演变与分期以及梗死的定位诊断。

5、正常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6、房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7、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8、扑动与颤动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9、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0、高钾血症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1、洋地黄效应与中毒的心电图波形特点。

【教学难点】

1、左心房和右心房肥大所致心房除极改变与相应P波异常的关系。

2、左心室和右心室肥大所致心室除极改变与相应QRS波群异常的关系。

3、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与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所致心肌复极与除极改变与相应ST-T异常的关系。

4、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与分期。

5、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波形特点。

6、高钾血症时血钾浓度与心电图波形改变的关系。

【课程内容要点】

1、心房与心室肥大

2、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3、电解质失常和药物影响

4、常见心律失常

【学时分配】4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任务8.4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

【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心电图评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重点】

1、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

2、心电图阅读与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

心电图阅读与分析的方法。

【课程内容要点】

1、常用工具

2、评估步骤

【学时分配】1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二)实验/实训标准

实验/实训一  身体评估基本方法及皮肤、淋巴结、头颈部评估

实训目的:

熟悉一般评估的内容及检查方法;头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掌握瞳孔对光反射、集合反射及眼球运动等的检查方法,了解临床意义。颈部正常状态的检查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方法,检查要领;生命体征的检查方法;淋巴结的检查顺序和检查方法;鼻旁窦的检查方法,扁桃体的检查方法及临床分度。气管和甲状腺的检查方法,甲状腺的临床分度。

实训内容:一般评估为整个身体评估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对全身状态的概括性观察,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发育与营养、意识状态、面容表情、体位姿势、步态、皮肤和淋巴结等。头部的检查包括头颅和头部器官检查。颈部检查包括颈部外形、姿势、运动、血管、淋巴结、甲状腺及气管,颈部检查。主要包括:

血压测量

浅表林巴结检查

瞳孔对光反射  

调节和集合反射(又称辐辏反射)

眼球运动检查

鼻窦检查

咽与扁桃体检查

气管有无偏移检查

实验/实训二  :胸壁、胸廓、肺部评估、心脏及血管评估

实训目的:掌握心脏视、触、叩、听的评估方法及内容

实训内容:

视诊

护士站在右侧或足端,两眼与被评估者胸廓同高或视线与搏动点呈切线位置。

1)心前区隆起

2)心尖搏动

3)心前区其他部位异常搏动

触诊

触诊通常用右手全手掌,手掌尺侧(小鱼际)或指腹触诊。

1)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2)震颤:是指用手触诊时感觉到的一种微细振动,又称猫喘,是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3)心包摩擦感

叩诊

心脏叩诊用以确定心脏的大小,形态及其在胸腔内的位置。叩诊时,被评估者取仰卧或坐位,釆用间接叩诊法,板指与肋间平行(卧位时)或与心缘平行(坐位时),叩击力度适当,用力均匀,叩诊顺序为先左后右、由外向内、自下而上。

1)心脏浊音界

2)正常心界(相对浊音界)

   3)心界各部的组成

听诊

1)心脏的听诊方法

2)心脏瓣膜听诊区

心脏瓣膜产生的声音在前胸壁听诊最清楚的区域,称瓣膜听诊区。、

①二尖瓣区:位于心尖部,即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稍内侧。

②主动脉瓣区:第一听诊区胸骨右缘第二肋间,第二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

③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④三尖瓣区:胸骨体下端近剑突处,偏左或偏右。

3)听诊顺序:正常从心尖部按逆时钟方向,即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的顺序听诊。

4)听诊内容

①心率:正常成人心率范围60—100次/分

②心律:指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成人心律规整,听诊能确定的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过早搏动和心房颤动。

③心音

Ⅰ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期开始。

注: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听诊特点(区别)?

Ⅱ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期开始。

④额外心音

指在S1和S2之外,额外出现的病理性附加音。

Ⅰ收缩期额外心音,A收缩早期喷射音B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Ⅱ舒张期额外心音包括:奔马律、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包叩击音。

⑤心脏杂音

Ⅰ杂音产生的机制

Ⅱ杂音听诊的要点

Ⅲ各瓣膜区杂音的特点临床意义,掌握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听诊特点。

⑥心包摩擦音

听诊特点、临床意义

实验三:腹部评估、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评估

实训目的:

1、掌握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2、掌握腹部视、触、叩、听的检查方法及内容

实训内容:腹部范围的界定,顶部为隔肌,底部为经耻骨联合上缘和骶骨胛的横面,四周为腹壁,中间为腹腔,腹部评估中仍沿用视、触、叩、听等方法,其中以触诊为最重要。腹腔脏器很多,由于脏器互相重叠,正常脏器部分与异常肿块容易混淆,因此需要仔细评估及辨别。

1、体表标志及分区

1)体表标志:记录体征时应详细描述,该体征部位及其与体表标志间的距离。

常用的体表标志:胸骨剑突、肋弓下缘、耻骨联合、髂前上棘、脐、腹中线、腹直肌外缘、腹股沟韧带、竖脊肌外缘、腰椎棘突、第12肋骨及肋脊角等。

2)腹部分区

临床上用体表标志将腹部分划为几个区域,目前常用有四区分法及九区分法。

①四区分法:通过脐画一水平线与一垂直线,两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左上腹、左下腹、右上腹、右下腹四区。

②九区分法:通过两侧肋弓下缘及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与左右额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画两条垂直线,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九个区。

2、视诊

腹部视诊时,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护士站在右侧,光线充足,按一定顺序做全面评估,一般自上而下视诊。

内容: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有无蠕动波及上腹部搏动等。

3、触诊

腹部触诊时,取仰卧位,头垫低枕,两下肢屈曲并稍分开,两上肢平放于躯干两侧,做缓慢较深的腹式呼吸,使腹肌松驰,检查肝、脾时,还可分别取向左、向右侧卧位;检查肾脏时,可取坐位或立位;检查腹部肿块时,可取肘膝位。

护士站于患者右侧,面对被评估者,手掌应与其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评估时手要温暖,指甲剪短,动作要轻柔,先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部,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肌紧张度,然后按顺序触诊腹的各部,一般从左下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自下而上,先左后右顺序检查。原则先从“正常”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变”局部。可与之谈话,转移其注意力,而减少反射性腹肌紧张,并观察被评估者的反应与表情,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给以安慰和解释,保证检查能顺利完成,触诊方法实习一已详述。

①腹壁紧张度

Ⅰ腹壁紧张度增加,板状腹、揉面感。

Ⅱ腹壁紧张度减低

②压痛及反跳痛

腹部的压痛多由脏器的炎症、瘀血、肿瘤、破裂、扭转以及腹膜的刺激(炎症、出血)等引起,反跳痛是腹膜壁层已受炎症累及的征象。

③肝脏

触诊方法被评估者取仰卧位,两侧膝关节屈曲,使腹壁放松,肝脏触诊方法常用以下3种:

Ⅰ单手触诊法:

Ⅱ双手触诊法。

Ⅲ冲击触诊法(浮沉触诊法):腹腔内有大量液体,用上法不易触到增大肝脏下缘时,可用此法,实验一已详述。

触及肝脏时,应详细描写其大小、形态(包括边缘、表面)、质地、压痛、搏动。

④胆囊

Ⅰ单手滑行触诊法:

ⅡMurphy征检查要领:取仰卧位,站右侧,护士左手拇指指端放于胆囊点(右肋缘与腹直肌右缘交点),嘱被评估者深吸气,在深吸气时,因疼痛而突然屏气,即胆囊触痛征,又称墨菲征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

⑤脾脏

Ⅰ仰卧位——单手触脾法:对可疑重度脾肿大者可用单手触脾法。

Ⅱ仰卧位——双手触脾法:对用上法未触到肿块又怀疑中度脾肿大者,用此法

Ⅲ右侧卧位——双手触脾法:对用上法未触到肿大的脾又怀疑轻度脾肿大者,可用此法

脾肿大的测量法(cm):

1线: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脾轻度肿大时可用此线。

脾明显肿大时可加测2线、3线。

2线:左锁骨中线与左肋弓缘交点至脾尖最远处的距离。

3线:脾右缘极点至前正中线距离,若在正中线以右用“+”号表示,若在前正中线左侧用“-”号表示。

临床实际中,常将脾肿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深吸气时脾缘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肿大;超过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

触到脾后除注意大小外,还注意它的质地、表面情况、有无压痛及摩擦感等。这些常可提示引起脾肿大的原因。

⑥肾脏:常用双手触诊法。

正常人一般不易触及,有时可触到右肾下极。

当肾和尿路有炎症或其他疾病时,可在一些部位出现压痛点:

Ⅰ季肋点(前肾点):第10肋骨前端,右侧位置较深,相当于肾盂位置。

Ⅱ上输尿管点: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

Ⅲ中输尿管点: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进入盆腔之处。

Ⅳ肋脊点: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夹角的顶点,又称肋脊角。

Ⅴ肋腰点:第12肋骨下缘与腰肌外缘的夹角的顶点,又称肋腰角。

⑦膀胱

⑧肿块:应注意其部位、大小、形态、表面与边缘、质地与硬度、压痛、活动度、搏动等方面。

⑨波动感

4、叩诊:分为直接叩诊法和间接叩诊法,多采用间接叩诊法,内容如下:

①腹部叩诊音    ②肝叩诊    ③脾叩诊    ④腹水叩诊    ⑤膀胱叩诊  ⑥肾脏叩诊

5、听诊

腹部听诊主要内容有:肠鸣音、振水音和血管音等,妊娠5个月以上的妇女还可听到胎心音,腹部听诊时,将听诊器体件置于被检者腹壁上,全面地听诊各区,尤其注意上腹部、脐部、右下腹部及肝、脾各区。

实验四:心电图的操作练习

实训目的:

1、掌握心电图操作方法、导联的连接及探查电极安放部位。

2、熟悉心电图机各按钮的功能和操作的注意事项。

3、了解心电图产生原理。

实训内容:电极的按放和心电图的描记

1、体位:病人仰卧位,充分暴露心前区和四肢末端,医护人员站于右侧。

2、涂导电液

3、安放探查电极      

4、出图  3-4个心电周期

5、记录

6、整理

(三)学时分配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模式:以护理工作岗位需要为培养目的,同时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健康评估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学科,实践性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教师授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紧扣教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在教学中应该坚持理论实际联系,注意多种教学方法运用,除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外,重点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紧密联系临床护理的需要,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以及观察思维和应急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具有创新的意识。

1、理论课

课堂讲授是教师通过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病例和多媒体课件,采用直观感受、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方法。

2、实验课

实验课强化学生对各种疾病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总结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挂图、模型、具体病人等,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为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自学

自学内容在精讲点拨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条件

1、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组成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培养和引进,建立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要求专兼职教师搭配,“高、中、低”职称优化组合,“老、中、青”年龄分布合理,发挥各自优势。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

2、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满足仿真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能够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能满足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体验行业企业文化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以综合性三级医院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分组完成岗位专项和岗位综合实训。

3、网络教学资源: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将电子教材、电子教案、仿真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库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共建共享,利用教学资源平台,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4、教材编写与选用:教材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王新颖、杨颖主编《健康评估》,人民卫生出版社,本教材能够满足高职高专的专业培养目标,学制和学时三个特定需要,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五大原则。鼓励教师参加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并把本专业的优秀教学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与行业一线专家合作,共同编写适合学生特点,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校本教材或讲义、学习指导、试题库、实训指导等。

五、考核与评价

考核:采用百分制,考试+技能操作,实验课考核占30%、基础理论考试占70%

评价: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提问、学生完成任务质量(作业、单元测试、各项检查的技能操作)以及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督导听课、实习医院反馈等进行综合评价。


相关评论
发表
暂无相关评论...
{{item.userName}} {{item.dateDescription}}
{{item.likeCount}} 回复
{{item.content}}
{{child.userName}}@{{child.atUserName}} {{child.content}}
{{child.dateDescription}}
{{child.likeCount}}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