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在护理专业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中被确定为主干课程之一,是以护理基本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课程,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在护理课程体系中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职业岗位的要求,是护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必修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了主要的支撑作用。
本课程在第二、三学期开设,是一门链接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技能的桥梁课程,是一门培养综合技能和岗位能力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护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的储备,为学生进入各专科护理、社区护理以及毕业后继续教育、临床实习等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基础护理技术》这门课程教学不仅要适应现代医学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满足人们对疾病预防、治疗和健康的知识的需求,还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和健康保健的高级技术应用性护理专门人才。
该课程符合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能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基础护理技术》是建立在基础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本课程采用“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模式,通过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整体护理理念、护理程序的临床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使学生形成整体护理观,引导学员应用护理程序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思维,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制定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确定护理依据、护理评价,学会全面深入的整体护理思维模式和方法,培养其专业意识,增强护理专业自主性、独立性,从而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学员的具体的临床应用能力和水平。学生通过完成实训内容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教、学、做融入一体。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主干学科,并护理操作中融入相应理论与实践,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随着临床医学各专科的快速发展和伤病员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为适应医学科学发展乃至社会发展需求,护理学专业发展迅猛,新进展、新业务、新技术临床运用日新月异,特别是基础护理技术广泛运用于各科各种疾病的护理和治疗,护理工作分的越来越精细。因此,课程教学还要根据各系统各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精选、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和临床相结合,理论课和实训课比例保持在1.3:1;紧密结合临床新进展,通过临床实习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使学员充分认识《基础护理技术》在护理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课程设计思路
《基础护理技术》分为Ⅰ、Ⅱ两部分,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104学时、实训教学84学时和毕业考试。
本课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基础护理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按照职业教育中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围绕基础护理工作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确定课程目标。
依据课程目标和护理岗位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以及护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护理岗位要求确定教学模块,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认识医院-懂得生活护理-实施各项治疗护理-观察抢救记录”的基础护理技能形成过程为路径,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课程采用目标教学、直观教学(参观、示教、练习)、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综合教学方法进行,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评判性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和培养,在传授护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护理三年制学员,直接由高中阶段跨入医科大学学习,学生已经历由中学到大学,由公共基础课程到医学基础课程的适应学习过程,已学习了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部分,掌握了医学课程的学习方法,而《基础护理技术》是学生接触的专业基础课,与基础课的教学存在不同,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教学分为系统学习和临床实习两个阶段。系统学习包括课堂理论讲授部分和临床护理实习;临床实习则是要求学生在临床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在各个科室系统的对病人实施护理,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之中,去观察和判断病情,发现护理问题,并能制订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措施,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
学生通过临床实习系统地各个科室常见病多发病和危急重症病人实施护理,使护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更扎实,基本技能得到提升,具备一定的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以及常见危急重症病人的抢救配合能力。
课程评价包括形成、环节和课程考核三部分。形成评价部分主要以教学任务布置、师生见面、教学联系、教学讲评、教学观摩、评教评学、教学总结等会议方式进行,通过形成评价促进教与学沟通,达到教学相长。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一是通过教学主任、教学秘书、教学督导专家随堂听课,对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及时点评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每学期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测评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经教学督导对测评结果分析、总结并提出整改措施,反馈给任课教师。三是课程结束时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精选和重组教学内容,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考核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终理论考核和实训课考核。在理论考核中实行教考分离,并采纳“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题型,加大临床综合运用分析题型的考核比例,侧重考核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观察能力。实训课考核主要通过学生在实训课中重点项目的考核表现及实验报告书写。通过理论和实训课的考核,使学员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达到教学目的,满足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各阶段病人的护理需求。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核心课程,对人文社会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以及临床实践课程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护理学的发展,临床护理实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行业标准也相继出台。卫生职业教育与卫生行业能力需求同向同行,适应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思维与技能并重,医学与人文融通,坚定学习与服务互动的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理念,将医德养成、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面向护理岗位从事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护士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分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相关基础护理学的新观点、新技术与新方法。
(2)描述病人基础护理注意事项及其临床意义。
(3)阐述病人常见的基础护理中护理评估重点内容。
(4)掌握门诊、急诊、出入院、临终病人的基础护理;从清洁、院感、休息与活动、安全、生命体征、医疗文件处理、饮食、冷热疗、排泄、给药、静脉输液、标本采集、危重患者抢救等方面常见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5)掌握基础护理基本技能,如铺床法、清洁技术、无菌技术、穿脱隔离衣、运送患者法、生命体征测量技术、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技术、导尿术、灌肠术、鼻饲技术、基础生命支持技术等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6)熟悉常用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的临床意义、主要适应证及禁忌证,模拟其操作方法。
(7)掌握临床常见急症的配合抢救能力。
(8)灵活应用整体护理观,以护理程序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去认识、思考、计划、实施和评价各种常见内科疾病病人的护理,进一步提高并初步掌握护理程序的应用能力,能写出规范的护理病历。
(9)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循证的思维方式,初步具有细致敏锐的临床观察判断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参与课堂理论课的学习,记忆和理解基础护理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
(2)参与PBL教学、典型病例分析,体验模拟训练等,锻炼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感受双语教学,适当增加医学专业英语词汇量,鼓励其阅读相关外文教材、专著和文献。
(4)主动查阅资料,逐步掌握信息收集、整合能力。
(5)参加小结、总结和复习思考题讨论,主动思考,课堂讨论,学会综合分析运用基础护理知识的能力。
(6)参加临床课见习,学会从病人出入院、病史及病情评估入手,结合病人的实际病情提出护理问题,制订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并完成见习日记记录,培养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护士的直接护理者角色及协作者、教育者、代言者、管理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
(2)感受临床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认同社会对护理职业的尊重和需求,体现护士的职业素质和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在实践护理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对患者实施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整体护理过程中增强成就动机,体验成功的护理,使学生感受课程的实用价值和临床患者对自身的期盼,感受护士的职业价值,强化积极的护理职业态度和情感。
(4)参与角色扮演、病例讨论、PBL等,养成主体意识和移情理解,逐步形成以病人为中心、关心爱护病人的良好职业态度和情感。
(5)践行小组学习、自主学习、专题讨论、角色扮演、临床实践等,优化教学人际环境,形成与病人情感共鸣。
(6)追求爱心、细心、责任心与知识和技能融合,具有爱伤观念,不仅重视病人的伤情护理,更加重视病人的心理、社会方面的需求和护理。
三、课程内容
(一)理论部分
《护理学导论》是高等院校护理专业设置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引导学生了解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介绍了当前护理学中先进的专业思想、基础理论及基础知识,主要围绕人的健康与疾病及生命过程,根据护理概念的基本内涵来组织课程内容,为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 护理学概述
[教学目标]
了解:
1.护理工作方式
2.护理学的形成、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护理发展过程。
熟悉:
1.护理学的任务及范畴
2.护理学知识体系;护理专业范畴
掌握:
1.护理学的性质、特点、任务、与目标。
2.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1.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伟大贡献。
2.现代护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难点:
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护理工作方式。
[学时分配] 2学时
[实施方法] 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通过讲故事的手法带领同学们纵向了解护理学发展史,也可播放相关视频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了解南丁格尔的一生,积极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培养同学们热爱专业、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学习策略]让同学们提前做好预习,可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提前了解有关护理学发展历程和南丁格尔生平相关内容,课上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和提问,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做适当笔记,能将总论内容运用于今后的学习中。针对小结和复习参考题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复习和总结。
[课程学习要点]
第一节 护理学形成与发展史
一、国外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护理学的任务、范畴
一、护理学的任务
二、护理学的范畴
第三节 护理学的概念与内涵
一、护理学概念的演变过程
二、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二 护理理论与模式
[教学目标]
了解:
1.成长与发展理论对护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2.奥瑞姆对护理的贡献
3.罗伊适应模式内容中的生理调节机制和认知调节机制
4.纽曼系统模式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
熟悉:
1.压力与适应的基本概念,压力的防卫适应的层次,住院患者常见压力源
2.奥瑞姆对四个基本概念的论述
掌握:
1.马斯洛五个层次基本需要的内容;需要层次论对护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2.系统的概念,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系统理论对护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和对护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2.系统理论的内容和对护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难点:
需要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奥瑞姆的自理理论、罗伊适应模式、纽曼系统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
[学时分配]1学时
[实施方法] 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将护理相关理论的内容与实际临床实践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幻灯片、图片、视频等手段,使同学们更深入的理解对护理工作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注意特别强调课堂互动以调动学员积极性。
[学习策略]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护理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课中老师结合临床示例,灵活运用图片、幻灯片等多媒体资料,使同学们全方位学习该理论对临床工作有何指导性作用,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及时掌握学习情况,对教授内容做适当调整,做到教学相长。课后可布置习题,或其他开放性问题引发思考,加深理解。
[课程学习要点]
第一节 一般系统论
一、一般系统论概述
二、一般系统论的内容
三、一般系统论对护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成长与发展理论
一、成长与发展的概述
二、成长与发展相关理论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需要理论
一、需要的概述
二、需要理论
三、需要层次理论对护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第四节 压力与适应理论
一、压力与适应理论概述
二、压力与适应理论的内容
三、压力与适应理论对护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 奥瑞姆的自理理论
一、奥瑞姆自理理论结果模式
二、奥瑞姆自理理论与四个基本概念
三、奥瑞姆自理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节 纽曼的健康系统模式
一、纽曼的健康系统模式的基本内容
二、纽曼健康系统模式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
三、纽曼健康系统模式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第七节 罗伊适应模式
一、罗伊适应模式的基本内容
二、罗伊护理学中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
三、罗伊适应模式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三 护理程序
[教学目标]
了解:
护理程序的发展史
熟悉:
1. 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
2. 护理程序的特点
3. 护理诊断、护理目标的正误判断
掌握:
1. 护理程序的概念与步骤,护理评估中资料的分类、收集方法及步骤
2. 护理诊断的概念、陈述方法及陈述护理诊断时应注意的问题,常用护理诊断
[重点难点]
重点:
护理程序的概念及五个步骤,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与评价。
难点:
诊断、计划和实施
[学时分配]4学时
[实施方法] 采用导课、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临床病例、板书、图片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理论讲授,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
[学习策略] 学生在课前要预习了解护理程序的主要内容,课中老师运用临床示例与护理程序相结合的方法,使同学们全方位学习护理程序在临床工作中有何作用,可以让同学们自己举例,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教授内容做适当调整,做到教学相长。课后可布置习题,或其他开放性问题引发思考,加深理解。
[课程学习要点]
第一节 概述
一、护理程序的概念及发展史
二、护理程序的相关理论基础
三、护理程序的步骤
第二节 护理评估
一、收集资料的目的
二、资料的类型
三、资料的来源
四、收集资料的方法
五、资料的整理与记录
第三节 护理诊断
一、护理诊断的概念
二、护理诊断的组成
三、护理诊断的概述
四、护理诊断书写的注意实现
五、合作性问题
六、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
第四节 护理计划
一、护理诊断的排序
二、设定预测目标
三、制订护理措施
四、书写护理计划
第五节 护理实施
一、实施步骤
二、实施方法
第六节 护理评价
一、评价方式
二、评价步骤
四 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
[教学目标]
了解:
护理法规的相关内容
理解:
护士执业注册相关法律法规
掌握:
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护士执业注册相关的法律法规
难点:
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学时分配]1学时
[实施方法] 采用理论传授的教学方法,通过临床病例、板书、图片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理论讲授,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
[学习策略]同学们提前预习,了解护理安全和法律法规在今后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课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播放相关教学视频,带大家了解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采用提问式或其他的课堂活动方法,引发思考,从而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学习要点]
第一节 护理安全
一、护理安全概述
二、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三、护理安全预防方法及原则
四、护理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
五、常见护理职业损伤的防护
第二节 护理法律法规
一、护理法律法规概述
二、护士执业注册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护理工作中法律问题
《基础护理技术》包括基本理论和技能操作两部分。通过学习为临床护理课程和日后走向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基础,也是为满足个体、社区和社会基本需要所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一章 医院护理环境
【教学目标】
了解:
1. 医院的概念、性质、分类与分级
2. 医院的组织结构
3. 门诊部、急诊科、病区的设置与护理工作
熟悉:
1.熟悉门诊部、急诊科、病区的护理工作内容
2.医院的社会环境
掌握:
1.医院门诊、急诊的护理工作
2.病区的环境管理
3.各种铺床法
【教学重点】
医院物理环境的要求
【教学难点】
运用节力原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种铺床法
【学时分配】4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门诊部的设置和护理工作
一、门诊部的设置与布局
二、门诊部的护理工作
第二节 急诊科的设置和护理工作
一、急诊科的设置与布局
二、急诊科的护理工作
第三节 病区的设置和护理工作
一、病区的设置与布局
二、病区的环境管理
三、病区的护理工作
四、病床单位
五、铺床法
实验一 铺备用床
实验二 铺暂空床
实验三 铺麻醉床
实验四 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学习策略】
1.学员参考《基础护理技术》和网络课程资料,对医院环境内容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对医院环境的观察,主动思考和提问,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做适当笔记,能对门诊部、急诊科、病区进行全面正确的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能熟练进行各种铺床操作。
3.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和课堂笔记,进行及时复习,养成良好的记忆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练习题检验和巩固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 入院与出院病人的护理
【教学目标】
了解:
了解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熟悉:
1.入院程序
2.急诊入院护理
3.出院护理的工作内容
掌握:
1.护理分级的适用对象和护理内容
2.各种运送患者法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分级护理中各级护理的适用对象及护理内容
【教学难点】
各种运送方法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学时分配】4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入院护理
一、患者进入病区前护理
二、患者进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
三、分级护理
第二节 出院护理
一、出院前的护理
二、出院当日护理
三、出院后的护理
第三节 人体力学在护理操作中的应用
一、常用的力学原理
二、人体力学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
第四节 运送患者法
一、轮椅运送法
二、平车运送法
三、担架运送法
【实施方法】采用讲授、多媒体展示,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情景演示并角色扮演。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学习策略】
1.学员参考《基础护理技术》和网络课程资料,对出入院病人内容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对出入院病人的观察,主动思考和提问,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做适当笔记,能对新入院病人进行全面正确的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能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3.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和课堂笔记,进行及时复习,养成良好的记忆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练习题检验和巩固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 舒适与卧位护理
【教学目标】
了解:
了解疼痛的概念、原因、影响因素及分类;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卧位的分类
熟悉:
熟悉不舒适的原因和不舒适患者的护理原则
掌握:
1.掌握疼痛患者的评估和护理措施
2.常用卧位的姿势和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
1.舒适、卧位、疼痛的概念
2.常用卧位的适用范围和要求
3.保护具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1.运用所学知识及人体力学原则
2.为模拟患者安置卧位及变换卧位
3.根据患者的病情,正确选择和适用各种保护具
【学时分配】4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舒适护理
一、舒适与不舒适的概念
二、不舒适的原因
三、不舒适患者的护理原则
第二节 疼痛护理
一、疼痛概述
二、疼痛的护理评估
三、疼痛患者的护理措施
四、护理评价
第三节 卧位的护理
一、卧位概述
二、常用卧位
三、卧位的变换
【实施方法】采用讲授、多媒体展示,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情景演示并角色扮演。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学习策略】
1.学员参考《基础护理技术》和网络课程资料,对疼痛患者和舒适卧位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员在听课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对疼痛患者的护理,主动思考和提问,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做适当笔记,尽可能当堂理解和(或)记忆授课重点和讲授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观察病情、提出护理问题、采用适当的护理措施,学会指导病人更换及移动卧位。
3.学员在课后可借助练习题检验和巩固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 休息与活动
【教学目标】
了解:
休息和活动的意义
熟悉:
休息的条件;睡眠时相、周期,影响睡眠的因素,睡眠障碍分类
掌握:
活动受限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
休息、睡眠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患者的情况正确采取促进患者休息和睡眠的护理措施
【学时分配】2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休息
一、休息的意义
二、休息的条件
三、睡眠
四、促进休息和睡眠的护理措施
第二节 活动
一、活动的意义
二、活动受限的原因
三、活动受限对机体的影响
四、患者活动能力的评估
五、对患者活动的指导
【实施方法】采用讲授、多媒体展示,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情景演示并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病案分析。
【学习策略】
1.学员参考《基础护理技术》和网络课程资料,对休息与活动内容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员在听课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和提问常见睡眠障碍的护理措施,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做适当笔记,尽可能当堂理解和(或)记忆授课重点和讲授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观察病情、提出护理问题、采用适当的护理措施,学会指导病人,能够指导病人采取措施做被动ROM的操作。
3.学员在课后可借助练习题检验和巩固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五章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教学目标】
了解:
1.医院感染的分类、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预防措施。
2.消毒供应中心
熟悉:
1.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常用的物理、化学消毒灭菌方法
3.隔离的种类
掌握:
1.医院感染、消毒、灭菌、无菌技术及隔离的概念
2.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3.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隔离消毒原则
【教学重点】
1.医院感染、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
2.物理、化学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3.洗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无菌技术操作和隔离技术的方法和原则
【学时分配】10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医院感染
一、概述
二、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促发因素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二节 清洁 消毒 灭菌
一、概念
二、清洁法
三、消毒灭菌方法
四、清洁、消毒、灭菌工作
五、消毒供应中心(室)工作
第三节 手卫生
一、概述
二、洗手
三、卫生手消毒
第四节 无菌技术
一、概述
二、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实验五 无菌技术
第五节 隔离技术
一、隔离区域的划分
二、隔离管理要求与隔离原则
三、隔离种类及措施
四、隔离技术基本操作
实验六 穿脱隔离衣
【实施方法】采用讲授、多媒体展示,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小组讨论,病案分析,观看视频、实训练习进行指导评价。
【学习策略】
1.学员参考《基础护理技术》和网络课程资料,对无菌技术、隔离技术基本操作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无菌技术基本操作和隔离技术的观察,主动思考和提问,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做适当笔记,能规范进行六项无菌技术基本操作和洗手法,能规范穿、脱隔离衣。能明确护理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和责任。
3.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和课堂笔记,进行及时复习,养成良好的记忆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练习题检验和巩固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六章 护理安全
【教学目标】
了解:
护理职业防护的意义
熟悉:
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保护具的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掌握:
1.保护具的种类及应用
2.护理职业暴露护理职业风险护理职业防护的概念,
3.常见的护理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教学重点】
1.护理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2.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
3.保护具的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4.锐器伤的紧急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护理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学时分配】4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患者的安全
一、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
二、患者安全的评估
三、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
四、保护患者安全的措施
第二节 护理职业防护
一、护理职业防护的相关概念及意义
二、护理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
三、护理职业防护的一般原则
四、常见护理职业损伤的防护
【实施方法】采用讲授、多媒体展示,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情景演示并角色扮演。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学习策略】
1.学员参考《基础护理技术》和网络课程资料,对护理安全内容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和提问,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做适当笔记,能掌握常见的护理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3.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和课堂笔记,进行及时复习,养成良好的记忆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练习题检验和巩固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七章 清洁护理技术
【教学目标】
了解:
牙线剔牙法、床上梳发、洗浴法及卧有患者床整理法。
熟悉:
1.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
2.晨晚间护理目的、内容。
掌握:
1.口腔护理常用溶液及其作用
2.压疮的概念、发生的原因、好发部位、预防、临床分期及其护理要点。
【教学重点】
压疮的定义、原因、好发部位、压疮的临床分期
【教学难点】
1、压疮的预防措施及各期护理措施
2、口腔卫生的评估、口腔卫生指导及特殊护理措施
【学时分配】6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口腔护理
一、一般口腔护理
二、特殊口腔护理
实验七 口腔护理
第二节 头发护理
一、床上梳头
二、床上洗发
三、头虱、虮除灭法
实验八 床上洗头
第三节 皮肤清洁护理
一、淋浴和盆浴
二、床上擦浴
三、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实验八 床上擦浴
第四节 会阴部的护理
第五节 卧有患者床整理及更换床单法
第六节 晨晚间护理
一、晨间护理
二、晚间护理
【实施方法】采用讲授、多媒体展示,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课堂教学互动,情景演示并角色扮演。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学习策略】
1.学员参考《基础护理技术》和网络课程资料,对病人的清洁护理内容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对病人的清洁护理的观察,主动思考和提问,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做适当笔记,能对口腔、头发、皮肤进行全面正确的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能制定出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3.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和课堂笔记,进行及时复习,养成良好的记忆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练习题检验和巩固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教学目标】
了解:
生命体征的形成、调节及影响因素。
熟悉:
休息的条件;睡眠时相、周期,影响睡眠的因素,睡眠障碍分类
掌握: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正常值和异常值
【教学重点】
1.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概念
2.血压的正常值和生理变动;氧疗的注意事项和副作用
【教学难点】
1.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评估、测量方法
2.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
3.正常进行吸痰疗法及注意事项
4.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氧疗法
【学时分配】8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三、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四、体温的测量技术
第二节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一、脉搏的产生
一、正常脉搏及其生理变化
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三、脉搏的测量技术
第三节 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一、正常呼吸及其生理变化
二、异常呼吸的评估及护理
三、呼吸的测量技术
四、吸氧法
第四节 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一、正常血压及其生理变化
二、异常血压的评估及护理
三、血压的测量技术
实验九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
实验十 瓶式氧气吸入
【实施方法】采用学生讲授(锻炼学生)、多媒体展示,启发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综合情景训练,融入式角色扮演,模拟演练操作(生命体征测量)。
【学习策略】
1.学员参考《基础护理技术》和网络课程资料,对生命体征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主动思考和提问,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做适当笔记,能正确为病人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判断测量结果并记录,做到关心别人。
3.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和课堂笔记,进行及时复习,养成良好的记忆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练习题检验和巩固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九章 冷热疗技术
【教学目标】
了解:
1.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
2.冷湿敷法
熟悉:
冷、热疗法的效应;温热疗法
掌握:
1.冷、热疗法的目的
2.应用冷、热疗法的禁忌
3.冰袋和热水袋的使用
4.乙醇拭浴法
【教学重点】
1.热疗法的定义
2.冷热疗法的目的和禁忌
【教学难点】
各种冷热疗法的实施措施及注意事项
【学时分配】4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概述
一、冷热疗法的效应
二、冷热疗法的目的
三、冷热疗法的禁忌
四、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
第二节 冷疗技术
一、局部冷疗法
二、全身冷疗法
第三节 热疗技术
一、干热疗法
二、湿热疗法
【实施方法】采用讲授、多媒体展示,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密切前后联系,开展启发教学、对比教学、演示操作、模拟实训联系。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学习策略】
1.学员参考《基础护理技术》和网络课程资料,对冷热疗技术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冷热疗技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主动思考和提问,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做适当笔记,能指导病人进行温水坐浴,温度、坐浴时间适宜。
3.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和课堂笔记,进行及时复习,养成良好的记忆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练习题检验和巩固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十章 医疗和护理文件记录
【教学目标】
了解:
1.医疗护理文件书写的重要性
2.护理病历的内容
熟悉:
1.医疗护理文件记录的记录要求
2.出入液量记录单。
3.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
4.病区交班报告书写要求
掌握:
1.住院病历和出院病历正确排序
2.体温单的绘制方法
3.医嘱的种类和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
1.记录原则。
【教学难点】
1.体温单、护理记录单、病室交班报告的记录方法和书写要求。
2.医嘱的种类、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时分配】8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医疗和护理文件概述
一、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的意义。
二、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的原则。
三、医疗与护理文件的管理。
第二节 医疗和护理文件记录的书写
一、体温单。
二、医嘱单。
三、护理记录单。
四、病室护理交班报告。
五、护理病历。
实验二十二 体温单绘制
[实施方法] 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典型临床实例和板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开展课堂教学互动。通过讲解“以人为本”的爱伤观念,培养学员爱心、细心、责任心,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学习策略] 学员在课前对医疗护理文件相关知识进行预习,听课过程中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护理文件记录的意义,主动思考和提问,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做笔记。针对小结和复习参考题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复习和总结。
第十一章 饮食护理技术
【教学目标】
了解:
1.营养的评估
2.胃肠外营养
熟悉:
1.要素饮食的目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注意事项
2.一般饮食护理
3.影响饮食和营养的因素。
掌握:
1.基本饮食的原则和用法。
2.治疗饮食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3.试验饮食的种类、试验目的及潜血试验饮食的禁食种类。
4.鼻饲法的概念、适应症、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1.医院饮食种类、适用范围、饮食原则及用法
2.鼻饲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进行鼻饲法护理操作。
【学时分配】 4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医院饮食
一、基本饮食。
二、治疗饮食。
三、试验饮食。
第二节 一般饮食护理
一、营养评估。
二、一般饮食护理。
第三节 特殊饮食护理
一、胃肠内营养。
二、胃肠外营养。
实验十一 鼻饲技术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临床案例引入,结合板书及多媒体技术讲授
【学习策略】
1、学生参考临床护理录像等资料,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生在听课中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和提问特殊饮食护理病人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如何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3.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练习题检验和巩固对本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十二章 排泄护理技术
【教学目标】
了解:
影响排尿排便的因素
熟悉:
1.正常排尿排便评估内容
2.异常排尿排便的护理
3.肛管排气法操作
掌握:
1.便秘、腹泻、排便失禁、多尿、少尿、无尿、膀胱刺激征、尿潴留、尿失禁的概念
2.两种导尿术(男、女)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三种灌肠法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留置导尿术患者的护理要点。
5.异常排尿排便的原因
【教学重点】
1.排尿、排便的相关概念。
2.便秘、腹泻、排便失禁的护理措施。
3.排尿异常的护理。
4.留置导尿患者的护理。
【教学难点】
1.大量不保留灌肠、小量不保留灌肠、保留灌肠的操作方法。
2.正确实施导尿术;留置导尿患者的护理。
【学时分配】8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排尿护理
一、排尿活动的评估。
二、排尿异常患者的护理。
三、与排尿有关护理技术。
实验十三 男女病人导尿术
第二节 排便护理
一、排便活动的评估。
二、排便异常的护理。
三、与排便有关的护理技术。
实验十二 灌肠术
【实施方法】采用问题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板书、图片、提问及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
【学习策略】
1.学生参考临床护理录像等资料,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生在听课中,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和提问异常排尿排便病人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如何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3.学生在课后可借助练习题检验和巩固对本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十三章 给药技术
【教学目标】
了解:
1.药物的种类、领取
2.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3.局部给药法
熟悉:
1.影响药物疗效因素。
2.头孢菌素、碘过敏试验方法及结果判断。
3.安全有效用药指导及口服给药
4.雾化吸入常用药物、方法及注意事项
掌握:
1.安全用药的原则
2.注射原则
3.常用的药物疗法:口服给药法、皮内注射法、皮下注射法、肌内注射法、静脉注射法、超声雾化吸入法目的、部位及注意事项。
4.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的过敏试验方法及结果判断,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
【教学重点】
1.安全用药原则。
2.注射原则;药液抽吸法。
3.皮内、皮下、肌内、静脉注射的目的、部位。
4.超声雾化吸入法。
【教学难点】
1.皮内、皮下、肌内、静脉注射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青霉素过敏实验与过敏反应的处理。
【学时分配】10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给药基本知识
一、药物种类、领取与保管原则。
二、药疗原则。
三、给药途径。
四、给药次数与时间间隔
五、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第二节 口服给药
一、安全有效用药指导
二、用药方法
第三节 雾化吸入
一、超声雾化吸入法。
二、氧气雾化吸入法。
三、压缩雾化吸入法。
四、手压式雾化器雾化吸入法。
第四节 注射给药
一、注射原则。
二、注射用物。
三、药液抽吸。
四、常用注射技术
实验十四 药物抽吸法
实验十五 皮内注射
实验十六 皮下注射
实验十七 肌肉注射
实验十八 静脉注射
第五节 局部给药
一、滴药
二、插入给药
三、皮肤给药
四、舌下给药
第六节 药物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二、链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三、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
四、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试验法。
五、碘过敏试验法。
六、普鲁卡因过敏试验法。
实验十九 青霉素过敏试验液的配制
【实施方法】采用导课、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给药差错的临床病例、板书及多媒体课件理论讲授,积极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
【学习策略】
1.学生通过教学录像等资料,对给药及各种注射部位与方法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从给药及配置药物到各种注射技术学习,进行主动思考和提问,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做适当笔记,尽可能当堂理解和(或)记忆授课重点和讲授难点。
3.学生课后可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和课堂笔记,进行及时复习,养成良好的记忆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十四章 静脉输液与输血技术
【教学目标】
了解:
1.静脉输液原理。
2.临床补液原则。
3.输液微粒来源与防止污染措施。
熟悉:
1.输液常用溶液种类及作用。
2.常用输液部位。
3.输液速度调节原则。
4.静脉输液和输血反应原因。
5.静脉输血血液制品种类及适应症。
掌握:
1.静脉输液及输血的目的
2.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3.静脉输液和和输血的注意事项
4.静脉输液与输血反应临床表现、预防及护理。
【教学重点】
1.静脉输液、静脉输血、静脉微粒、成分输血、自体输血、溶血反应的概念。
2.周围静脉输液的目的、常用部位;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3.输血的目的、血液制品种类及适应症。
【教学难点】
1.周围静脉输液法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穿刺失败原因。
2.静脉输液速度及时间的计算。
3.输液反应及其护理。
4.间接静脉输血法。
5.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学时分配】8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静脉输液
一、静脉输液原理、目的与常用溶液。
二、临床补液原则
三、常用输液部位与静脉输液法。
四、输液速度的调节。
五、常见的输液故障及处理。
六、常见的输液反应及护理。
七、输液微粒污染及预防。
实验二十 静脉输液
第二节 静脉输血
一、血型与交叉配血实验
二、血液制品的种类及适应证。
三、静脉输血的目的及原则。
四、静脉输血技术。
五、成分输血与自体输血法。
六、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实施方法】采用输血反应的病例进行导课、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新知识、新技术、板书及多媒体课件理论讲授,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时总结归纳和互动。
【学习策略】
1.学生参考教学录像等网络资料,对各种成分血的输注特点与注意事项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成份输血的方法与护理,溶血反应与细菌污染反应的观察与护理,主动思考和提问,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做好笔记,尽可能理解和(或)记忆授课重点和讲授难点,配合医生处理各种输血反应。
3.学员在课后可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和课堂笔记,进行及时复习,养成良好的记忆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
第十五章 标本采集技术
【教学目标】
了解:
标本采集的意义
熟悉:
各种标本采集的目的
掌握:
1.标本采集的原则。
2.各种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3.12h或24h尿标本常用防腐剂的种类作用及用法。
【教学重点】
1.标本采集的原则。
【教学难点】
1.静脉血标本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时分配】4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标本检查的意义和原则
一、标本检查的意义。
二、标本采集的原则。
第二节 常用标本的采集
一、血液标本采集。
二、痰标本采集。
三、咽拭子标本采集。
四、尿液标本采集。
五、粪便标本采集。
【实施方法】采用导课、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标本采集临床病例分析、板书及多媒体课件理论讲授。
[学习策略]
1.学生利用教学录像等资料,对不同标本采集方法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不同标本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进行主动思考和提问,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第十六章 病情观察与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
【教学目标】
了解:
1. 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抢救设备的管理。
2. 简易呼吸器的使用
熟悉:
1.病情观察的内容。
2.危重患者的支持护理。
3.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掌握:
1.基础生命支持。
2.吸痰目的和注意事项。
3.低氧血症的分度及给氧浓度的计算
4.洗胃溶液的选择。
【教学重点】
1.洗胃的目的、禁忌症。
2.基础生命支持、洗胃法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心肺复苏
2.洗胃法。
【学时分配】6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病情观察
一、病情观察的方法。
二、病情观察的内容。
第二节 危重患者的抢救管理与护理
一、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抢救设备管理。
二、危重患者支持性护理。
第三节 危重患者常用抢救技术
一、基础生命支持
二、氧气吸入
三、吸痰
四、洗胃
实验二十一 心肺复苏术
【实施方法】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临床抢救病人案例分析、板书及多媒体课件理论讲授,密切前后内容联系。
[学习策略]
1.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急救病人抢救知识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心肺复苏术,吸氧、吸痰及洗胃各种急救技术,主动思考和辨别心脏骤停指征,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做好笔记,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协助医生及时进行施救,挽救患者生命。
3.学员在课后可借助练习题检验和巩固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十七章 临终患者护理
【教学目标】
了解:
临终关怀的理念和意义。
熟悉:
1.临终关怀、濒死、死亡的概念。
2.死亡过程分期
3.临终患者家属及丧亲者的护理。
掌握:
1.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2.临终病人的生理变化及护理要点。
3.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护理要点。
4.尸体护理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1.临终护理、濒死、脑死亡、安乐死的概念。
2.尸冷、尸斑、尸僵和尸体腐败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1.临终患者的生理反应及护理要点
2.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护理要点。
【学时分配】2学时
【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概述
一、临终关怀。
二、濒死及死亡的定义。
三、死亡过程的分期。
第二节 临终病人和家属的护理
一、临终病人的生理反应及护理。
二、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护理。
三、临终病人家属心理反应及护理。
第三节 死亡后的护理
一、尸体护理。
二、丧亲者的护理。
【实施方法】采用导课、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对临终患者实施人性化服务理念、借助板书及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
【学习策略】
1.学生参考临床案例等资料,对临终患者护理知识进行预习,并带着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2.学生在这部分内容听课过程中认真听讲并思考临终患者具备的心理变化及护理措施,能为患者在临终前提供人性化服务为出发点,主动思考和提问,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二)实训部分
实验/实训一 铺备用床
实训目的:
1、遵循铺备用床的目的及节力原则。
2、能熟练完成铺备用床操作。
3、操作认真、动作规范、轻巧,方法正确。
实训内容:铺备用床法。
实验/实训二 铺暂空床
实训目的:
1、遵循暂空床的目的及节力原则。
2、能熟练完成赞空床操作。
3、操作认真、动作规范、轻巧,方法正确。
实训内容:铺暂空床法。
实验/实训三 铺麻醉床
实训目的:
1、遵循铺麻醉床的目的及节力原则
2、能熟练完成铺麻醉床操作
3、操作认真、动作规范、轻巧,方法正确。
实训内容:铺麻醉床法。
实验/实训四 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
实训目的:
1、遵循节力原则,保持床铺的平整舒适,预防压疮的发生。
2、能规范、熟练地完成卧有患者床更换床单操作。
3、能够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操作中体现尊重,关爱和体贴。
实训内容: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
实验/实训五 无菌技术
实训目的:
1、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能正确完成各项无菌技术操作,保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
3、形成独立的工作作风,规范操作,方法正确,动作轻巧。
实训内容: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无菌包、无菌溶液的使用,无菌溶液取用法,铺无菌盘,无菌手套的使用。
实验/实训六 穿脱隔离衣
实训目的:
1、遵循隔离消毒的原则。
2、熟练掌握穿、脱隔离衣的方法及刷手法。
3、形成慎独的护理工作作风,规范操作,方法正确,动作轻巧。
实训内容:穿脱隔离衣。
实验/实训七 口腔护理
实训目的:
1、说出七种常用漱口液的浓度、名称及作用。
2、遵医嘱正确实施口腔护理。
3、形成慎独的护理工作作风,规范操作,方法正确,动作轻巧。
实训内容:特殊口腔护理。
实验/实训八 床上洗头、擦浴
实训目的:
1、掌握床上洗头、擦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能按需准备用物,放置合理。
3、形成慎独的护理工作作风,严格遵照医嘱,规范操作,方法正确,动作轻巧,注意节力。
实训内容:床上洗头,床上擦浴。
实验/实训九 生命体征测量
实训目的:
1、掌握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异常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2、能正确的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
3、形成慎独的护理工作作风,规范操作,方法正确,动作轻巧,能与患者有效沟通。
实训内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
实验/实训十 瓶式氧气吸入法
实训目的:
1、 正确有效实施氧气吸入,做到安全用氧。
2、 形成慎独的护理工作作风,严格遵照医嘱,规范操作,方法正确,动作轻巧。
3、 护患沟通良好,解释到位,指导正确,关爱患者。
实训内容:装表法,鼻导管给氧法。
实验/实训十一 鼻饲法
实训目的:
1、明确鼻饲饮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遵循查对制度,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和安全原则。
2、用物准备齐全,放置合理有序,能规范熟练的实施鼻饲技术,动作轻稳,患者无严重不适,未发生食管黏膜损伤。
3、能正确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有效的处理患者插管时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
4、具有慎独的工作作风,关爱患者,护患沟通有效,维持患者自尊,满足患者身心的需要。
实训内容:鼻饲法。
实验/实训十二 灌肠法
实训目的:
1、 遵医嘱准备大量不保留灌肠用物,正确实施大量不保留灌肠。
2、 形成慎独的护理工作作风,严格遵照遗嘱,操作规范,方法正确,动作轻稳。
实训内容:大量不保留灌肠
实验/实训十三 导尿术
实训目的:
1、掌握男、女病人一次性导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熟悉男、女病人留置导尿术。
3、了解导尿术的目的。
4、具有人文关怀理念,操作方法轻柔,态度认真,注意遮蔽。
实训内容:男、女病人一次性导尿术,男、女病人留置导尿术。
实验/实训十四 药物抽吸法
实训目的:
1、掌握药物抽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熟悉注射器的构造。
3、了解基础护理盘内的用物。
实训内容:药物抽吸法。
实验/实训十五 皮内注射
实训目的:
1、掌握皮内注射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
3、能有效的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的配合。
4、态度认真,无菌观念强,动作轻柔敏捷,操作规范。
实训内容:皮内注射法。
实验/实训十六 皮下注射
实训目的:
1、掌握皮下注射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了解皮下注射的目的。
3、能有效的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的配合。
4、态度认真,无菌观念强,动作轻柔敏捷,操作规范。
实训内容:皮下注射法。
实验/实训十七 肌内注射
实训目的:
1、遵循注射原则。
2、遵医嘱准备肌内注射用物,正确实施肌内注射。
3、严格遵照医嘱, 规范操作,方法正确,动作轻巧。
实训内容:肌内注射法。
实验/实训十八 静脉注射
实训目的:
1、掌握静脉注射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熟悉静脉注射常用的部位。
3、了解静脉注射的目的。
4、能有效的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的配合。
5、态度认真,无菌观念强,动作轻柔敏捷,操作规范。
实训内容:静脉注射法。
实验/实训十九 青霉素皮试液配制法
实训目的:
1、遵循注射原则。
2、遵医嘱准备青霉素过敏试验用物,正确实施青霉素过敏试验。
3.、严格遵照医嘱,规范操作, 方法正确,动作轻巧。
实训内容:青霉素过敏试验液的配制法。
实验/实训二十 静脉输液
实训目的:
1、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查对制度。
2、输液用物准备齐全,能正确实施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操作。
3.、严格遵照医嘱,规范操作,方法正确,动作轻巧,患者满意。
实训内容:静脉输液法。
实验/实训二十一 心肺复苏术
实训目的:
1、能正确判断患者是否心搏骤停,掌握复苏有效的指征。
2、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术。
3、培养急救、安全和职业防护意识。
实训内容:徒手心肺复苏。
实验/实训二十二 体温单绘制
实训目的:
1、遵循护理文件书写要求。
2、正确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和其他情况。
3、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书写规范,记录准确。
实训内容:体温单的绘制。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学时分配
总学时:188学时, 其中理论课:104学时、 实训课:84学时,于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完成。
(二)预修课程安排
本课程需要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学科授课完成后进行,学生具有一定医学基础后学习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利于掌握和理解,同时它是连接岗位通用能力和专科护理能力的桥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
(三)教材选编使用
理论课教材:《护理学导论》(第二版),张琳琳、王慧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基础护理技术》(第二版),周春美、陈焕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四)考核与评价
1.考核性质:考试课;
2.考核方式:笔试
3.成绩评定方法:总成绩中,课程笔试成绩占70%,实训成绩30%
4.考题来源:试题库
五、附录
(一)推荐阅读书目
1.《基础护理学》(第6版),李小寒,尚少梅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2.《新编护理学基础》(第3版),姜安丽,钱晓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3.《护理学导论》(第4版),李小妹,冯先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二)推荐专业期刊
1.《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护理学会主办
2.《护理学报》,南方医科大学主办
3.《护士进修杂志》,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主办
4.《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中华医学会主办
(三)推荐专业网站
中华护理学会:http://www.zhhlxh.org.cn/cnaWe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