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图片题占比显著攀升,学生普遍反映异常心电图识别为学习难点。为深化临床与教学融合,提升心电监护教学实效,内护教研室在陈梅主任统筹下,联合实训中心教师于 2025 年 4 月 9 日上午在 227 实训室开展 “冠心病病人护理临床情景模拟” 集体备课活动,聚焦实训内容优化与标准统一。
一、统筹谋划,夯实教研根基
冠心病病人护理中心电监护作为临床核心监护技术,其操作规范与判读准确性直接关乎患者生命安全。面对医疗技术迭代升级,陈梅主任率李静、杜红新两位教师提前半月启动筹备工作:通过细化流程设计、多轮方案研讨,系统梳理教学要点;李静与杜红新结合真题研究,采集典型心电图案例库,特别收录了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护考高频波形,为培育学生临床思维筑牢素材基础。筹备期间,团队还引入最新版《心电监护操作专家共识》,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同步。
二、案例驱动,深化理论认知
李静老师以冠心病病例为切入点,依托护理程序 “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 五步骤,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在讲解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时,她结合动态演变过程,通过对比发病 30 分钟与 2 小时的波形差异,引导教师理解心肌缺血进展机制。其循证式教学策略,将抽象心电知识转化为临床具象思维路径,有效提升教师团队专业认知深度。
三、实操赋能,统一操作标准
杜红新老师凭借丰富临床经验,开展标准化操作示范教学。从监护原理阐释、电极连接规范、参数阈值设定到异常报警处置,全程同步演示数据判读与病情预警逻辑。在电极片定位环节,她特别强调 锁骨中线定位法”,并模拟电极脱落、基线漂移等常见干扰场景的排除流程。演示结束后,组织教师分组实操考核,通过即时反馈纠正操作偏差,强化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的衔接精度。
四、教研赋能,双向成长的实践价值
这次集体备课通过“真题反哺教学”模式,帮助教师精准把握考核趋势,更新教学方法库;跨部门协作促进临床经验与教学理论的深度碰撞,推动教师向 “双师型” 发展。标准化操作流程的梳理与演练,有效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为构建同质化教学标准奠定基础。
以护考难点为突破口,强化学生心电图识别的精准性与临床思维的敏感性。通过案例教学与实操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其既能应对考试中的图片分析题,更能胜任临床复杂心电监护场景,成长为兼具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应用型护理人才。
最后,陈梅主任对本次备课活动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点评,充分肯定了老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展现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借助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为依托,需以护考改革为导向,构建 “理论-案例-实操” 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从监护数据中寻找诊疗线索能力。建议将床边心电监护模拟系统与虚拟仿真平台结合,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
文/图 护理系:焦梅梅 审核人: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