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外护教研室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备课活动,邀请我校附属医院外聘老师与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研讨急救技术之“包扎止血”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操作。此次备课旨在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对包扎止血的掌握能力和应对生活中创伤出血的急救能力,为临床实践教学注入新思路。
备课过程中,首先由外护教研室刘静娅老师进行教学操作示范,系统阐述了止血技术的核心要点。她指出,止血是创伤急救的首要任务,需根据出血类型(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部位选择合适方法。例如:直接压迫法,适用于小伤口,而四肢大出血则需采用止血带止血法,并严格记录使用时间,以防发生组织坏死。教研室主任王京娜补充道,教学中应强调“加压包扎止血法”的规范操作,包括敷料覆盖、绷带压力控制及肢体抬高等细节,避免学生因操作不当导致患者的二次损伤。
在实操演示环节,刘静娅老师展示了头部、关节及躯干等部位的包扎技术。例如,头部外伤采用三角巾帽式包扎法,确保敷料固定且不影响患者呼吸;四肢出血则需要螺旋反折包扎法。教研室其他教师还针对学生常见的操作误区展开讨论,如止血带直接接触皮肤、包扎过紧而影响血液循环等问题,一致同意在课程中增设“错误案例纠偏”模块,从而提升教学针对性。
为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计划采用模拟情景的方式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能有效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熟练掌握急救包扎止血技术。同时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宣教,培养急救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效运用所学技能。此外,外聘老师还提出,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临床实践机会,可以通过学校附属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和实操,能够更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临床操作能力,为以后的实习、工作奠定基础。
此次集体备课通过教师示范、外聘老师协作,不仅完善了急救实训课程的内容,而且凸显了急救技术的实用性与人文关怀。今后还将会更多的邀请临床老师进行实训技术的更新指导。
文/刘胜楠 刘静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