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第28个“世界帕金森日”如期而至。为增进教师团队对帕金森病的科学认知、提升教学水平,生化教研室组织了一场专题科普交流活动。教研室内全体教师围绕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手段及预防策略展开深入探讨,进一步凝聚了团队协作共识,为后续教学与科研工作注入新动力。
活动伊始,教研室主任贾美霞老师以“帕金森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为题开启科普首讲。她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蛋白异常聚集、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等关键病理机制,并特别强调了环境因素与遗传易感性之间的交互作用,生动阐释了疾病临床表现的生物学根源。
在诊断技术讨论环节,具有医学检验教育背景的庞洁昕老师分享了帕金森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她重点介绍了脑脊液α-突触核蛋白检测、高分辨率超声成像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前沿应用。谈及治疗策略,石云岗老师通过案例对比,解析了左旋多巴替代疗法、深部脑刺激术(DBS)及基因靶向治疗的优劣势。
针对帕金森病的预防,任敬老师结合流行病学数据,提出了“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强调避免农药暴露、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二级预防聚焦早期筛查与高危人群监测;三级预防则关注延缓病程进展及并发症管理。活动尾声,教师们还就“如何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展开头脑风暴,为课程创新提供了丰富素材。
持续一小时的活动中,教师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帕金森病的系统性认知。参与教师纷纷表示,此类交流既能打破学科壁垒、激发科研灵感,又能反哺课堂教学,助力培养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此次专题活动充分彰显了生化教研室“教研相长、协同创新”的团队理念。在世界帕金森日这一特殊节点,教师们以专业知识传递人文关怀,用科学精神践行使命担当,为提升帕金森病社会认知度、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写下了生动注脚。
文/图 生化教研室 冯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