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其教学改革至关重要。为深化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建设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2025年5月8日下午,病理教研室以“高分化鳞癌实验课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主题,于行政楼523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备课活动,主讲人马海玲。内容聚焦肿瘤病理学教学难点,通过案例分析、绘图推演、教学复盘等创新形式,系统优化高分化鳞癌病理特征的授课方案,为培养“见微知著、明辨秋毫”的医学人才提供教学支撑。
高分化鳞癌作为肿瘤的重点内容,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上皮源性肿瘤的认知深度。通过以临床真实病例导入,展示患者肺鳞癌的病理切片,引出角化珠形成、细胞间桥保留等特征,是高分化鳞癌的诊断要点。通过对比历届学生作业发现,许多学生绘图时难以精准把握角化珠的结构比例,,少部分学生遗漏细胞核异型性的关键细节。针对这一教学痛点,教研室教师展开深度探讨。马海玲老师提出“四步观察法”:首先在低倍镜下定位病变区域,接着切换中倍镜勾勒组织结构,再用高倍镜刻画细胞特征,最后通过全景图的构建,实现病理形态与临床实际的紧密关联。为了提升学生实操能力,以肺高分化鳞癌为例,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从病理切片观察、特征性结构绘图,到设置“陷阱式”教学切片,混入分化型腺癌标本进行鉴别诊断分析的完整流程,以此培养学生在病理诊断中严谨求证、抽丝剥茧的专业素养。
在教学设计讨论环节,医学人文的融入成为一大亮点。教师们以鳞癌患者完整的诊疗历程为蓝本,将病理特征的呈现与患者戒烟劝导、功能康复等临床叙事巧妙交织。陈立岩主任在教学复盘时强调:“显微镜下的每一条细胞间桥线条,都可能影响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 这不仅提醒教师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病理诊断的严谨性,更要让学生在绘图与诊断的过程中感悟医学的温度与使命,体会到“显微镜下的每一笔勾勒,都是与疾病对话的过程。”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以高分化鳞癌为典型教学载体,成功实现了形态观察、临床思维、人文关怀的三维融合。教研室教师表示,未来将持续推进 “以案例促教学、以绘图强基础” 的改革实践,不断探索更优质、更高效的教学模式,为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图 病理教研室 马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