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基础医学部微免教研室的教师在行政楼525办公室进行了期末教学反思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总结本学期教学工作经验,剖析现存问题,为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在《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课堂互动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知识内化的关键。王茹老师指出,当前课堂提问多局限于概念复述,开放性问题占比不足,难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案例分析环节中,案例呈现形式单一,缺乏真实临床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导致学生难以建立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效关联。王硕老师补充强调,课堂互动的反馈机制存在短板,对学生的回答及小组讨论成果缺乏及时、精准的点评与总结。
针对上述问题,教研室明确了优化课堂互动的具体方向:其一,创新问题设计,增加启发性、探究性提问。例如,在肝炎病毒教学中,以“为何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终身无临床症状,而部分患者却迅速进展为重症肝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病毒变异、宿主免疫状态、遗传因素等多维度展开分析;其二,完善课堂总结模式,可采用“复盘式”教学法,每节课预留5分钟,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章节知识脉络,强化核心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针对教学方法改革,教师们围绕如何提升抽象知识教学效果展开深入交流。徐书方老师认为,传统讲授法虽能系统构建知识框架,但存在单向知识输出的弊端,例如在讲解“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等复杂内容时,学生参与度较低,理解效果欠佳。杜娇老师则提出,案例教学中的经典案例更新滞后,未能及时融入学科前沿内容,难以满足学生探索临床复杂问题的需求。
为此,教研室提出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一方面,开展“微型翻转课堂”教学,选取部分章节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梳理核心知识点并提出疑问,课堂上教师聚焦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解析,其余时间组织小组讨论与成果分享;另一方面,建立动态案例资源库,定期整合最新临床病例及科研成果,确保教学案例兼具经典性与前沿性。
活动尾声,教研室主任郭志利总结发言。她强调,全体教师要以此次教学反思活动为契机,将本次反思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此次教学反思活动为微免教研室教师搭建了深度交流与经验共享的平台,通过思想碰撞与问题剖析,明确教学改进方向。未来,教研室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探索教学创新路径,助力《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水平实现新突破。
文/图 微免教研室 康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