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下午,口腔基础教研室为进一步深化《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规范实验课内容,组织开展了专题集体备课活动。本次会议围绕牙的发育、涎腺等典型病变核心内容展开深入研讨,旨在优化教学内容,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的病理诊断能力。会议由教研室主任李昀梦,教师史晓燕老师、赵宇凡主讲,全体授课教师共同参与。
1.牙的发育过程及发育异常
史晓燕老师通过展示牙胚发育各阶段的组织学特点切片,对比分析了釉质发育不全、牙本质发育异常等疾病的病理特征。讨论环节中,教师们就如何利用数字化切片技术提高学生对牙发育动态过程的理解提出了创新性建议。
2.口腔典型病变的病理诊断要点
针对龋病、口腔癌前病变等常见疾病,赵宇凡结合临床病例,详细解读了不同病变的镜下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参会教师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对典型病变的识别能力展开热烈讨论,并分享了应用BOPPPS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经验。
3.涎腺病理的教学难点突破
涎腺肿瘤种类繁多,病理表现复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研室主任李昀梦以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为例,通过典型切片对比分析,强调了免疫组化在涎腺肿瘤诊断中的辅助作用。就如何优化涎腺肿瘤的教学顺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教研室主任李昀梦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集体备课不仅统一了教学标准,更在教学方法上有了一定的创新突破。未来,将继续加强实验与基础教学的融合,培养具有扎实病理诊断能力的口腔医学人才。
本次研讨会为《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并将把研讨成果融入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
文/齐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