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各有其事业。于钱先生而言,是读书写作;于杨先生而言,是读书翻译;于钱女士而言,是读书教学。于三人而言,爱彼此是他们终其一生的事业。
我初读这本书时,懵懵懂懂,为什么写“我”变成一个梦?梦里为何会有客栈、船、杨柳和驿道?读完整本书,我就豁然开朗了;再回看,悲戚之情涌上心头,原来这一切都在诉说离别。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或许是这悲痛太过深切,杨绛先生才将这一切视为一场梦吧。梦醒时分,我们仨还是我们仨,似乎从未分开过。
这本书语言简洁。平静的叙事让人读来好似是在听长者讲过去、聊曾经。平实的语言中有着强大的感染力,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人又哭又笑。书中的文字就像一股滑滑细流淌进人的心里,滋润心灵。全文的最后一句话是——“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家是三里河寓所吗?显然不是,那只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客栈,一个歇脚处。于杨绛女士而言,家是钟书和阿瑗在的地方。他们去了,她在这世间也就茫茫无所依了。
读这本书之后,我为三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每个人的个性都很鲜明。钱老严谨、幽默,可爱又笨拙;杨老和善、温柔,智慧又从容;阿瑗聪明、调皮,认真又可靠。他们仨不只是彼此的家人,更是彼此的老师、彼此的朋友。他们之间的感情深深打动了我。
书中有一段关于阿瑗出生的描写——“钟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这段描写让我想到我的父亲。他曾给我写过一封信,信里说,自我呱呱坠地他便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小时候我总觉得爸爸不喜欢自己,现在想来这段描写或许也是我出生时父亲的写照吧。除了感动,附录里关于父女日常相处的描写令我捧腹大笑。画鬼脸、起绰号、教外文里的粗话,这些读来十分温馨。正是这些平淡的幸福组成了我们的一生。
杨绛女士说阿瑗像姐姐,像妹妹,像妈妈。可见钱老、杨老是把子女当成平等的个体对待。最让我感动的是,阿瑗重病在床,不放心妈妈的一日三餐,给母亲写信教妈妈做简易饭食。爱是相互陪伴,彼此照顾。钟书先生和杨绛女士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她是他的“不要紧”,他是为她洗手作羹汤的“大阿官”。这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了。
“家是温馨的港湾。”杨绛先生通过《我们仨》一书写出了独属于他们一家三口的岁月故事,也描绘出了无数个平凡而温暖的家庭场景。很多人都觉得“美好的诗”只存在于远方的世界,却从未发现,最好的人已在身边。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对此,我们要万分珍惜。
(作者单位:山东省曹县青岗集镇实验小学)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