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络资源 详情
鲁迅文字间的智慧与勇气是我们行走的参照——专访中国鲁迅研究会原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
来源:【学习强国】 {{likeCount}} {{commentCount}} 评论 12/3/2024 4:03:00 PM

image.png

有人说,孙郁并非“纯粹”的学者,正如鲁迅并非“纯粹”的作家。

他是学生口中的“酒窝爷爷”,三尺讲台上,将文学长河中的兴衰演变娓娓道来;他当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力倡“复兴母语的创造性书写”,在全国率先开设“创造性写作”二级学科;他还曾是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筹办了一系列所谓“不务正业”的活动,让鲁迅博物馆不再“板起面孔,高高在上”……

40多年来,虽然职业一直在变,但孙郁始终没有离开过文学研究与写作,尤其是鲁迅研究领域。他笔耕不辍,关注鲁迅研究中的“杂学”,撰写《鲁迅书影录》《鲁迅藏画录》等;他关注鲁迅精神遗产的继承与传播,著有《鲁迅遗风录》等;他还将授课内容结集成册,《民国文学课》在网上收获众多好评……在他温润的文字中,处处流露着他对鲁迅、对文学的热爱。

是什么样的情怀让孙郁始终保持着这份初心与赤诚?4月底的一天,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记者带着这份好奇心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听孙郁谈鲁迅、谈文化传承。

博物馆库房中,发现鲁迅“文学家”之外的身份

之所以关注鲁迅,与孙郁的早期记忆有关。少年时期的孙郁开始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并尝试在书中寻找答案。而鲁迅的著作对社会、历史、自我的认识,虽然不太好懂,却给孙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8年,孙郁进入大连一所师范学校读书。在这里,他遇到了带他走进鲁迅研究大门的叶德浴老师。叶先生在国内鲁迅研究领域小有名气,上课言简意赅、时有妙语,深深吸引了他,“我后来去读研究生,学习现代文学,专注鲁迅研究,与他当年的教诲是很有关联的。”

20世纪80年代,研究生毕业的孙郁如愿来到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

鲁迅博物馆里藏品、资料丰富,这让孙郁可以更近距离、多角度地去重新理解鲁迅。在博物馆库房中,孙郁发现了鲁迅的大量日文、德文、俄文书,以及中国野史、笔记、文字学著作等,还看到了鲁迅的六朝画像等大量藏品。这让孙郁发现了鲁迅“文学家”之外的身份,“鲁迅是带着诸种印记而进入文学的,却又不仅仅属于文学。”彼时,鲁迅博物馆日常主要做鲁迅作品的解读和普及工作,而孙郁决定从“边缘”入手,关注鲁迅研究中的“杂学”,撰写了《鲁迅书影录》《鲁迅藏画录》等著作。

在博物馆工作期间,孙郁参与编辑《鲁迅研究动态》。时至今日,他依然可以想起狭小的编辑部办公室里,许多鲁迅研究者围坐在一起谈鲁迅、谈文学时的情景。“有时一谈就是一夜,我的知识结构、对鲁迅的认识,是在鲁迅博物馆形成的。”孙郁说。

在鲁迅博物馆工作4年后,孙郁到《北京日报》做副刊编辑。由于需要联系作者、约稿、编稿,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张中行、汪曾祺等一大批知名作家、学者。走出概念里的世界,置身于当代文学场域的孙郁,感受到了与教科书中不一样的文学和社会。“其实笔墨的兴衰,有时隐在无词的言语里,浮在外面的表达不过是冰山一角。”

工作内容的转变,也让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当代文学场域。久而久之,他发现,这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亲历者,或多或少都是鲁迅传统的赓续者,这也为他后期写《张中行别传》等著作埋下伏笔。

举办“跨界”活动,让博物馆不再“板起面孔”

采访孙郁前,记者特意去了北京鲁迅博物馆。主展馆旁,记者看到一尊藤野严九郎的半身铜像。“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当课本中的藤野先生真切地呈现在自己眼前时,百余年前,鲁迅在仙台的故事又重新浮现在脑海中。

谈及这尊铜像背后的故事,孙郁回忆起他在鲁迅博物馆担任馆长的经历。在报社工作10年后,孙郁重回鲁迅博物馆。彼时,鲁迅研究渐渐有“象牙塔化”的倾向。在学院派的话语体系中,对鲁迅的研究和思考更加细化,但与时代对话的功能却弱化了。

如何让鲁迅走出“象牙塔”,让更多人了解鲁迅?

联系鲁迅的个人经历,孙郁加强鲁迅博物馆与日本学界的交流互动。2005年,鲁迅博物馆与日本东北大学、日本驻华大使馆等联合举办“鲁迅的起点:仙台的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发表演讲。2006年,鲁迅与藤野先生惜别100周年时,鲁迅博物馆与日本芦原市政府商定互赠鲁迅和藤野铜像。次年,位于鲁迅博物馆内的藤野先生铜像揭幕。该铜像以藤野先生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授时的照片为原型,神情严肃又温和。铜像下“藤野严九郎先生”几个字是鲁迅手迹,辑自《藤野先生》一文。

与此同时,鲁迅博物馆内的“在鲁迅身边听讲座”系列活动也在轰轰烈烈地举行。讲座第1期邀请的嘉宾是著名画家陈丹青,题目是《笑谈大先生》。“我国文学教育很少提到鲁迅与艺术的关系,在大学美术课里面偶尔讲起鲁迅与美术之缘,也只局限于现代版画。”那天的讲座,陈丹青从画家和学者的角度,对人们印象中的鲁迅形象进行重新建构,现场效果极好。孙郁至今都记得,那天的观众挤满了大厅。首战告捷,鲁迅博物馆继续邀请了莫言、刘心武、单霁翔等文化名人进行演讲。“前前后后做了20多期讲座,很受欢迎。”孙郁回忆。讲座之外,鲁迅博物馆还策划举办了汪曾祺、王小波手稿展,并邀请民间藏书家韦力进行藏品展览。

通过这些“跨界”活动,不少人发现,鲁迅博物馆不再“板起面孔、高高在上”,而成为更接地气、更具活力的文化交流场,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认识鲁迅、了解鲁迅。

三尺讲台上,在学生心中种下文学的“种子”

一顶鸭舌帽,一条绒围巾,拎着一摞书或者鼓鼓囊囊的包走进教室的孙老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讲鲁迅、讲尼采,谈人生、说文学,到了有趣之处,就停下来笑着说:“你看,就是这么好玩儿。”然后露出两道深深的酒窝。在北京采访期间,孙郁毕业多年的学生向记者回忆起当年上课时的场景。

从馆长到教授,52岁那年,孙郁又一次转换身份,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口中的“酒窝爷爷”。问及缘由,他说,与馆长相比,他更喜欢在大学教书,与青年一起,激发彼此思考的火花。

10多年来,孙郁讲授最多的就是文学史。孙郁喜欢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主观体验,带学生进入文学与时间的长河,“教师的任务之一,是与学生一起体验过往的精神,发现我们生命里缺失的存在。”有时间的话,他还会带学生参观鲁迅博物馆、老舍故居等,让课本里的知识走进生活,变得可感、可触。有学生如此回忆,“孙老师在年轻的我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毕业后,经历多了,偶尔想起课堂上的某句话、某个故事,恍然大悟。”

知识重要,审美也很重要。在孙郁看来,汉语还有传达审美的功能。“审美教不了,只能用熏陶的方式。”所以,课堂上,孙郁总是鼓励学生多写鉴赏文章,“因为我们讲文学史,要用精善秀雅的文字来写,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也是基于这一考虑,孙郁力倡“复兴母语的创造性书写”,将“不同语言风格实验,内化在文体中”。他邀请阎连科、刘震云等一批当代知名作家加入教师团队,并在全国率先开设“创造性写作”二级学科。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的创造性写作作家班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员,其中,沈念、张楚、孙频等多位创造性写作专业学生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郁达夫小说奖”等。

回望这一路走来,孙郁说,他总是困惑于自己的职业。“我一直在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年轻的时候喜欢当编辑记者,主要有了解社会的冲动。中年后就想安静下来,博物馆是可以思考的地方。后来去大学,是希望与青年在一起,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于是,他不断变换角度面对自己的内心和这个时代对话。但变换之中,始终不变的是,他对鲁迅、文学、传统文化的一片赤诚与热爱。


【来源:学习强国】

相关评论
发表
暂无相关评论...
{{item.userName}} {{item.dateDescription}}
{{item.likeCount}} 回复
{{item.content}}
{{child.userName}}@{{child.atUserName}} {{child.content}}
{{child.dateDescription}}
{{child.likeCount}}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