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党性锤炼、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党员干部学党史、悟精神,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激励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前行力量,11月27日,信息技术中心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赴陈庄歼灭战陈列馆、抗大二分校展馆、慈河谷三线文化博物馆开展“追寻红色足迹、践行奋斗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陈庄歼灭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河北省境内一次性歼敌最多、规模最大的歼灭战,创造了山地歼灭战的典范,新华日报称其为“模范的歼灭战”,叶剑英元帅高度评价其为:“抗战以来最模范之歼灭战”。抗大二分校是由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组建的第二分校,为抗日前线培养输送了万余名骁勇善战的指挥员,其中有66人后来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被誉为“造就指挥员的摇篮”,后更名为华北军政大学,即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
活动中,支部党员干部首先参观了陈庄歼灭战陈列馆和抗大二分校展馆,通过一张张抗战照片、一件件实物展品、一段段英雄事迹、一个个感人故事,真切感受了当时歼灭战的情景,在敌我力量悬殊较大情况下,先烈们依靠“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坚定意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支部党员们怀着深深的敬意,随着讲解员的引导,持续地学习、思考、感悟,他们的党性修养在学习、思考、实践和领悟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锻造和提升。
通过参观学习,支部党员纷纷表示要传承先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在工作中保持革命先辈们的韧劲、热情和拼搏精神,不断锤炼不畏困难、不惧挫折、敢于斗争、善于作为的工作作风,以扎实的工作成效为医专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灵寿县慈河谷三线文化博物馆是一个集三线历史展览、三线精神教育、三线文化研究于一体的综合场馆。建成于2019年,现已成为三线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平台。博物馆以“教育、宣传、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以原“国营河北第一机械厂”为样板的“三线建设”时期军工建设与发展成就及“红色革命文物”,致力建成“三线建设者的精神家园、三线文化资源库、研学与劳动实践基地、社科创新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与体验基地”,为经济社会及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馆内藏品丰富,汇聚三线文化精华,是公众接触、了解、学习三线精神的重要载体。现有藏品316件,是河北第一机械厂从1970年建厂至2001年改制,一个建设和发展时期的真实记录。再现了河北一机厂当年的生产生活全貌,体现了三线军工人“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至1980年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河北省的小三线主要沿太行山麓分布。灵寿县寨头乡慈河谷的河北第一机械厂就是当年的三线工厂。
河北一机厂全名国营河北第一机械厂,于1970年4月15日在灵寿县寨头公社苏家庄大队破土动工建设,1974年12月24日正式生产,80年代初“保军转民”,1993年迁出苏家庄,搬至白马岗村,2001年实行破产重组。
“三线”建设对当地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河北一机厂建成后,拓宽马路,平整土地,盖学校,建医院,村里有了便民商店,老百姓接上了电灯、还可以打工、卖土特产,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当时,苏家庄成为了灵寿山区的“香港特区”。
“三线”建设,是一段普通人创造的恢弘历史,是一段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峥嵘岁月,是在党的统一号召和指挥下的一个广泛的、立体的、军民团结协作的鱼水情深大工程,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卫政权、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伟业;形成了独特的“听党召唤、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伟大三线精神,和“对党忠诚、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不怕牺牲、敬业奉献”的高尚爱国情怀。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挖掘灵寿三线文化,讲好灵寿三线故事,完善灵寿奋斗精神,激励新时代灵寿建设者发扬三线精神,建设现代美丽灵寿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通过参观博物馆,三线精神已深深的烙印在支部党员的心底,历史的长河永不停息,星移斗转也在不断变迁,而三线精神永不褪色,它将一直站在时代画卷的位置上散发不朽的光芒。同时,支部党员们也深刻的意识到肩上担负着的这一份精神传承,要敢于担当、敢于作为,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的本领,更要有刻苦奋斗、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做敢担当、敢作为者,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年轻干部的基本要求和殷切期盼!
文/信息技术中心 康会勇 图/赵杰 吕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