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对于普通人来说,眨眼而过,但对于一名心脏猝停的病人来说,将是生死关头。2014年12月20日下午3时多,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毕业生就职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年轻的女护士李伟,在乘坐公交车时突遇一名老人心脏骤停,当众人惊呆之时,李伟第一时间冲了上去,利用自己掌握的急救技能,跪在地板上施救将老人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一、公交车上生死急救
2014年12月20日15时多,回家看望完母亲后,李伟刚刚乘火车回到承德市区。由于要去单位值夜班,走出车站,她就上了7路公交车。从承德火车站到单位只有三站地的距离。上车后,她走到了车厢后门附近,当公交车行驶到承德市温州批发市场附近时,一阵急切的呼救声从车厢前部传来。
出于职业敏感,李伟意识到情况十分危急。她急忙从车厢后部一边喊着“我是护士”,一边拨开拥挤的人群,冲了上去。
走到近前,李伟发现老年座位上一位老大爷已经失去意识。她急忙将手放在老人的颈动脉上,脉搏基本消失,李伟判断,老人应当是心脏病突发,心脏骤停。由于老人牙关紧闭,无法服用急救药物,根据在校时和就职后的急救知识和半年来的工作实践,李伟立即为老人做起了胸外心脏按压。心脏按压需要按照每分钟100下以上的频率按压病人胸部,每30下为一组,尽管看似简单,但对于施救者来说十分耗费体力。一般情况下,即使是名男医生在连续按压两组后,也会消耗掉大部分体力,需要换人。
情况危急,公交车上只有李伟掌握心脏按压技能,她连续给老人做了三组心脏按压。
令人欣慰的是,李伟的努力收到了效果,老人终于睁开了眼睛,逐渐恢复了意识。到站后,李伟搀扶着70岁的老人一起下了车,告诉老人及时到医院诊疗并嘱咐了注意事项。老人在老伴的陪同下回家去了。疲惫的李伟则回到出租房内,稍事休息就赶去单位上班了。
二、.把握“黄金5分钟”
急救医学告诉人们,人在心跳骤停时,脑部失去血液供应,造成脑细胞缺氧,最佳抢救时间在4至6分钟之内,超过6分钟,脑细胞损伤将不可逆转。“4分钟之内抢救成功率约为32%,4至6分钟之内抢救成功率约为10%,超过6分钟,成功率则只有6%。”最有效的抢救措施就是及时有效的心脏按压。从病人的情况看,李伟当时抢救工作做得非常及时,采取抢救措施正确有效,争取到了医学上所说的对于心脏骤停抢救的‘黄金5分钟’。
三、“爱管闲事”的李伟
为了表达感激,获救杨大爷的家人专门给李伟送来了一面锦旗,医院也对李伟进行了表扬,承德市见义勇为协会的工作人员也专程到医院看望慰问她。
李伟出生在承德市营子区寿王坟一个普通矿工家庭。在她眼里,父母都是乐于助人的实诚人。在她6岁时,热心的父亲替工友值班,遭遇不测。从此,她就和勤劳善良的母亲相依为命,平时邻居需要帮忙时,李伟总能见到母亲忙碌的身影。
上大学时,李伟是一名勤奋好学、积极努力、拼搏向上的好学生,是班级优秀生。她热心公益事业,每当同学遇到难事需她帮忙时,她都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手,在公共场所发现小偷行窃,她会上前提醒他人注意;由于她的热心,有几次差点让人敲诈钱财;尽管如此她也不改正派做人,救人为乐的性格,朋友同学给她起了个“爱管闲事”外号。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和参加工作后,李伟牢记学校老师的教诲,以白求恩为榜样,秉承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做一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衣天使。
四、坚信温暖会驱散冷漠
李伟告诉采访她的记者,通过这件事,她也意识到公众对急救知识的掌握还十分匮乏。如果不掌握急救常识,即使第一时间拨打了急救电话,往往也无法挽救病人的生命。
所以她希望从中小学开始,学校能够定期给学生科普一些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全社会的应急能力。
除此之外,李伟还表示,在这件事上,她也体会到了一些人的冷漠。在抢救杨大爷的过程中,需要把病人从座位上抬到地板上才便于施救,当她请求周围人帮忙时,竟无人伸出援手,生怕沾包,只有一位卢姓阿姨,拿出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在我实施心外按压时,往大爷嘴里送药。
李伟认为,当“救与不救”“管与不管”“帮与不帮”的问题成为一个社会话题时,人们觉得很困惑。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困难,如果人与人之间少了信任,多了冷漠,把主动帮助当成“稀缺品”,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冷漠的受害者。李伟说,自己今后还会继续“爱管闲事”,不管得到的是赞美还是嘲笑,我都会坚持做自己,做一名对社会有担当的人,因为我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大爱必然会吹遍人间,温暖的力量终会驱散人们心中那抹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