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故事 详情
当我们谈论“躺平”时 我们在逃避什么?
来源:本站 {{likeCount}} {{commentCount}} 评论 5/20/2025 9:43:47 PM

在社交媒体的浪潮中,“躺平”一词如野草般疯长,成为年轻人自嘲的流行语。有人将它解读为对高压社会的无声抗议,有人视其为卸下包袱的人生哲学。但拨开情绪的迷雾,我们或许该思考:当我们谈论“躺平”时,我们究竟在逃避什么?真正的从容,绝不是蜷缩在舒适区的自我麻痹,而是清醒认知后的主动选择。

“躺平”折射出的,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价值焦虑。当成功学将人生简化为财富积累与地位攀升的单一赛道,当短视频平台不断推送“同龄人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焦虑信息,许多人在对比中陷入迷茫。这种迷茫催生了两种极端:要么盲目内卷,在疲惫中迷失自我;要么选择“躺平”,用消极抵抗对抗无形的压力。但无论是哪种姿态,本质都是对人生价值的误读。作家余华在《活着》中写道:“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人生的价值从不应被单一标准定义,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真正的从容,需要我们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日本作家村上春树30岁才开始写作,在此之前他经营着一家爵士乐酒吧。每天凌晨闭店后,他坚持长跑、写作,用规律的生活节奏构建起精神的堡垒。这种掌控感并非来自外界的认可,而是源于对自我的清晰认知与持续精进。就像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在幽暗的洞窟中一坐就是数十年,用耐心与匠心延续千年文明。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专注于热爱的事物,将目光从“别人的人生”收回,就能在细微处发现生命的辽阔。

拒绝“伪躺平”,拥抱“真从容”,更需要社会提供多元的价值土壤。荷兰推行的“弹性工作制”,允许员工自由分配工作与生活时间;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为年轻人开辟了技能成才的新路径。这些实践证明,当社会不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当教育、就业等领域提供更多元的选择,人们便能在各自的轨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说:“挺住意味着一切。”这种“挺住”不是咬牙硬抗,而是以柔韧的姿态,在接纳与改变之间找到平衡。

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清醒的认知:“躺平”或许能短暂缓解焦虑,但唯有直面内心的困惑,在时代浪潮中找准方向,才能收获真正的从容。这种从容,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更是张桂梅校长扎根大山办学的坚定;是个体对生命意义的主动探寻,也是社会对多元价值的包容与尊重。当我们不再被焦虑裹挟,而是以平和之心拥抱生活,便能在平凡的日子里,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篇章。

图片13.png

图片|彭维轩

文字|彭维轩

责编|陈佳丽

监制|杜欣茹 郭嘉政

校友办公室

相关评论
发表
暂无相关评论...
{{item.userName}} {{item.dateDescription}}
{{item.likeCount}} 回复
{{item.content}}
{{child.userName}}@{{child.atUserName}} {{child.content}}
{{child.dateDescription}}
{{child.likeCount}}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