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建设 详情
幸福十问
来源:本站 {{likeCount}} {{commentCount}} 评论 3/19/2025 4:06:27 PM

image.png

假如明天醒来,你拥有了一切渴望的物质财富,这是否意味着你更接近幸福了呢?自石家庄被评为“2024年最具幸福感城市”以来,市民们更加关注幸福的话题,在国际幸福日到来之际,让我们通过 “幸福十问”,一起探寻幸福的真谛。

第一问:幸福有固定的模式或标准吗?

关于什么是幸福,古今中外还没有定论。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是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罗兰说:“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幸福被广泛讨论,但又存在多种不同的含义。

当积极心理学兴起之后,幸福逐渐得到心理学家更多的关注。由于每一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心理学家最终决定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来界定幸福,即认为幸福就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并将其定义为“主观幸福感”。因此幸福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可依,它是我们自己的一种主观的体验与感受。

第二问:主观幸福感也可以被测量吗?

   是的,主观幸福感一般通过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得到。最常用的调查方式常常使用单个的题目来测量幸福感。例如:“你现在有多幸福?”“你对你的生活有多满意?”然后让被试在5点、7点或者10点量表上进行评分。

另外一个常用的幸福测量,是被称为“幸福博士”的积极心理学家迪纳提出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是由几个分量表组成:幸福=生活满意度+正面情绪-负面情绪。2012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康奈尔大一起做研究的时候,就使用本量表对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测量,得到的各项均值分别为:生活满意度为3.78分、正面情绪为2.83分,负面情绪为1.88分,我们也可以通过本量表来了解一下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第三问:我们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呢?

为了呼吁世界各国政府重视人民的幸福感,联合国大会在2012年6月28日通过的第66/281号决议中将每年3月20日为国际幸福日,并在当日发布上一年度的《世界幸福指数报告》。最初我国人民的幸福指数是偏低的,整体排名是比较靠后的。当年我国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排名为83位, 2019年仅排名为94位,但是近几年我国人民的幸福指数排名逐年上升的而且增速是非常快,2024年发布的排名结果是第60位。

第四问:幸福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

根据马丁•塞利格曼的理论,幸福不完全由先天决定,也不是全由后天控制,他提出的幸福公式:H=S+C+V,简单来说你的幸福的持久度等于你的幸福范围加上个人的生活环境,再加上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这样来看幸福既有遗传决定的部分,有外界环境决定的部分,也有自身决定的部分。那么科学提升幸福的态度应该是接受你不能改变的,提升你自己可以掌握的部分。

第五问:是不是越有钱就可以越幸福呢?

在评价一个人的幸福感时,人们习惯性的会想到金钱的影响,大很多人会认为财富自由就等于幸福了。事实上,钱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根据塞利格曼的观点,财富只有在缺少时才对幸福有较大的影响,一个特别贫穷的人不会感受到幸福,可当财富增加到一定水平后,财富与幸福的相关就小得多了。

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提出的幸福饱和理论也指出,幸福感不是一直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而增加的,它符合经济学的边际递减效应。总体来说,人均国民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人均收入越高,人们越幸福。当人均收入超过一定值的时候,幸福感与收入状况的相关就不存在了。

清华大学的心理学系的大数据研究也发现,中国各个城市的幸福感与GDP的增长不是完全的线性关系,而是边际递减的关系。当人均GDP小于5万元时,GDP的每一点儿增长都会增加市民的幸福感。但是当人均GDP突破5万元时,其他因素,如环境、教育、治安等对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就更有价值了。

第六问:消费方式会影响人的幸福感吗?

   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支配和使用它。

首先,消费的总原则:要避免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是指那些因为社会比较的原因而消费(别人都有,我不能没有)。非炫耀性消费是指那些单纯为了自己的体验和使用而消费。炫耀和攀比所占的比例越大,对幸福感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正所谓“赢了面子,输了里子。”因此,建议:一方面把钱优先花在占用你时间最多的领域上另一方面学会花钱购买时间。

另外,把钱花在别人身比花在自己身上更幸福。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员工在拿到年终奖或额外的收入以后怎么花,无论花多少钱在自己身上,幸福程度都不会有明显改观;给别人买礼物、捐款越多,你就越幸福;无论穷富,愿意为别人付出的人,都比较幸福。

第七问:单身与已婚人士谁会更幸福呢?

在当今社会,人们保持单身的时间越来越长,单身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许多研究都证实家庭和婚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最强预测因素,而且再婚者的幸福感不会受他们过去的离婚事件影响。

迈尔斯的调查发现,已婚的人比离异、未婚和分居的人更幸福,而最不幸福的是套在不幸福婚姻中的人。在已婚的人中,有40%的人说他们“非常幸福”,而只有23%的未婚者这样说,显然有伴侣的人群更幸福。另一方面关于抑郁证的调查结果显示:结婚的人得抑郁症的最少,从来没有结过婚的人次之,之后依次是离过一次婚的、同居的,而离过两次婚的患抑郁症的概率最大。

第八问:为什么铜牌选手比银牌选手的幸福感更强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人们的开心程度应该与成绩是对应的关系。表现越好、成绩越优时应该是越开心的,按照这个逻辑,银牌选手应该比铜牌选手更开心。

事实并非如此,1995年,康奈尔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吉洛维奇教授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铜牌得主比银牌选手更快乐。十几年后,大卫•松本教授等对2004年雅典夏季运动会上获得柔道比赛金牌、银牌和铜牌选手的面部表情进行了计算机分析,分析结果再次验证了吉洛维奇的发现。

原因:社会比较理论认为比较会对人的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社会比较分为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和平行比较。现实中银牌选手习惯选择上行比较,而铜牌选手多会选择下行比较。这并不是说我们都应该进行下行比较,而是应该根据比较的目的,调整比较的方向。为了提升自己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时,我们可以选择向下比较或不比较;为了给自己增加行动的力量时,上行比较可以让我们产生积极的能量,从而提高得更快,进步得更明显,这是比较方式对幸福感的影响。另外,我们还可以改变比较的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比较体系,相对而言更容易让我们感到幸福、满足。正如“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是一个道理。

第九问:幸福感与健康长寿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有人把健康比作1,而把其他如财富、成功、名誉、美貌都比0,只有1存在时,其他的加上去才会有意义,如果健康不存在了,其他的附加项再多,最终结果也还只是0,可见健康是幸福的基石。研究发现幸福感对健康长寿也有很大的影响。

2001年,大卫斯诺登教授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刊登了修女实验的研究报告。实验组通过双盲研究方式研究了178名修女们当年写的传记,通过考察她们的智力水平、居住环境、虔诚程度,信仰程度等对长寿没什么影响。只有一样东西,跟她们的寿命有联系,那就是幸福感。研究发现,最不快乐的那一组修女中有34%的人活到了85岁,10%的人活到了94岁;而最快乐的那一组修女中,90%的人活到了85岁,54%多的人都活到了94岁。另外,很多研究都显示幸福感会延长寿命并促进健康。

第十问:有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吗?

幸福是可以习得的,有多种方法都可以提升我们的主观幸福感,如:善用品格优势、增加乐观和希望、学会宽恕、利他行为等。还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叫“感恩拜访”,这个方法被称为“幸福的强心剂”。

   我们首先可以默想一下,有没有一个人你一直想感谢,却从来没有充分表达过感谢呢?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呢?我们可以用感恩拜访练习来表达,具体做法如下:

写一封感恩信,亲自递送给他还要当面读给他听。这封信的内容要具体,大约有400字左右。在信中,你要明确地回顾他为你做过的事,以及这件事如何影响到你的人生。让他知道你的现状,并提到你是如何经常想到他的言行的。

关于这个练习的效果,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等人于2005年的研究中发现,完成感恩拜访练习的被试报告即时幸福感大幅增强,效果在干预后的24小时内达到峰值,幸福感提升的强度随时间逐渐减弱,在一个月后仍有改善。



图/文:张瑞伟      审核:孙世玲    

相关评论
发表
暂无相关评论...
{{item.userName}} {{item.dateDescription}}
{{item.likeCount}} 回复
{{item.content}}
{{child.userName}}@{{child.atUserName}} {{child.content}}
{{child.dateDescription}}
{{child.likeCount}}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