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养生热潮不断兴起。当代热衷养生的年轻人,已不再满足于保温杯里泡枸杞,也开始了脾胃的调养。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生命活动所需的很多营养物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对饮食的吸收运化。就功能而言,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饮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初步打磨腐熟,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并将其输布全身,因此中医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之说。此外,脾胃运化吸收而来的精微物质进入人体之后,能够化生气血,成为支持和维护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足见其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当中常见一些中青年人,工作学习提不起精神,容易疲倦,头晕脑胀,肢体困重,多走几步就觉得气短乏力,多吃几口就觉得腹部胀满,稍补一些就会上火,凉一些就会腹泻,睡眠质量更是差强人意。事实上,出现症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损伤了脾胃。然而,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的摄取都需要依赖脾胃的共同完成,将饮食物转化为气血津液,从而供给全身。脾胃居于人体中央,它就好比是人体的动力马达,一旦出现问题,我们身体的其他器官也会受到影响,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在其所著《脾胃论》中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观点。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居于人体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滋养着人体五脏和整个机体的运行。如果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异常,身体就会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不但使机体吸收不了营养,更会累及身体各脏腑组织,就容易生病。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精微物质生化无源,则会出现神疲乏力、气短头晕等症状;若脾胃运化失司,体内的水液代谢异常,停聚而生湿、生痰,则会出现腹胀、腹泻、水肿、咳嗽等症状。医圣张仲景曾言“四季脾旺不受邪”。肺气的盛衰,也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弱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所以,养护好脾胃,是一切预防养生、疾病治疗的关键。
如何养好脾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而言至关重要。因此,需做到以下几点:
1、作息要规律
长期熬夜、失眠的人,脾胃无法得到充足的休养,会出现脾胃受损的情况。结合十二时辰休息表,在脏器“当班”的时间去做该做的事。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每天都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凌晨23-1时、1-3时是胆经、肝经当令,应熟睡护养人体阳气,助肝胆排毒;上午9-11时,脾经当令,此时脾脏最为活跃,因此最好在9点前吃好早饭,保证脾经有足够的营养吸收,这样大脑才有热量应付日常的运转。
2、饮食节制有度
脾气虚,更多是消化系统问题。比如经常胃口不好,大便不好,长期湿气重;又例如儿童的反复积食、营养不足、大便不调等,提示的都是脾气虚。中医认为脾虚和饮食不节密切相关,吃饭没规律、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的饮食习惯,都可能导致损伤胃气,造成脾胃虚弱。长期食用重油、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也会增加脾胃负担,耗气伤津;过用寒凉的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甜食太过则生痰湿。俗话说“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调养脾胃,应从饮食着手,饮食节制有度为宜,通过营养的搭配和合理的膳食结构,达到人体营养所需。可适当吃些山药、小米、大枣、栗子、玉米、陈皮、芡实、白扁豆等健脾和胃之品。
3、保持心情愉悦
“脾主思,思伤脾,思则气结”。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如果经常思虑过度,心事重重,会让人情绪抑郁、提不起劲,一旦这种情况恶化,就会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引起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常表现出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适当调畅情志,每天午休或睡前以静坐、冥想等方式让身心放松下来,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对于维持正常的脾胃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4、劳逸结合,适度运动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和肌肉,皮肤肌肉下垂、儿童个子矮小,也主要是脾气虚。很多女性认为皮肤下垂是皮肤的问题,实际上是皮下肌肉失去张力,更多是脾气不足。所谓的抗衰,也需调补脾气。缺乏运动几乎是现代人的通病,如果四肢和肌肉平时缺少活动,脾胃又怎么可能强壮呢?所以,平时应劳逸结合,适度运动。其中,四肢的有氧运动是锻炼脾胃机能的最好方式。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每天坚持一种以四肢肌肉锻炼为主的运动,如慢跑、爬山、步行、太极、游泳、打网球、羽毛球等,以养护脾胃,改善脾胃功能,保持精力充沛。
《内经》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胃能够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滋养人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如同自然界的土壤一般,能生长、滋养万物,任何脏腑组织在任何时节,都离不开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的滋养,故脾应“旺于四时”,强化脾胃功能,从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使人体正气充足,邪气不易为患。
文/王袆 审核/娄立娟